65、3年困难时期的年是好过的,人们没有过高的要求,因为平时吃的黑饼子是看不到粮食的,过年必定能吃上饺子、馒头、豆包、发面子,这些都不用再掺柳树叶子了。
必定生产队从大队领来大米、白面,过年总能吃上细粮了。
虽然每口人只有1斤大米,2斤白面,但也足够年三十、除夕夜、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了。
当然,不能因为过年把所有细粮都吃光,还要预防平时的不备之需。
但是,虽然是过年了,吃好的,还不能忘记忆苦思甜。
东院皮锦良大爷爷是生产队长,也是村上唯一的中共党员。
他从大队开会回来传达会议精神,让家家户户在过年期间,特别是年三十中午,餐桌上除过年的食品外,必须摆上忆苦思甜食品。
比如平时吃的黑饼子,不能因为过年吃上好饭菜忘记平常或者旧社会过的苦日子。
就是生活好了不能忘本。
妈妈说,在年三十吃饭的时候,队长还要深入各户检查,检查饭桌是否摆放了忆苦思甜饭。
吃饭时,妈妈把几个黑饼端到了饭桌上,以防万一队长来检查。
当时我就想,十有八九是不会来检查的,一方面全村20多户人家,家家都去检查,队长也就不用吃个肃静饭了;再说,有哪个队长会拿着鸡毛当令箭,那么不尽人情啊!
结果,正如我所想,直到我们吃完饭,队长也未光临。
那几年养猪的人家很少了,因为猪吃的东西都让人吃了,比如谷糠、各种野菜之类。
所以,猪肉也很贵,家家户户买不了三、二斤。
鞭炮也不可能多买。
年三十早晨放3个双响,那时候喜欢叫“二踢脚”
。
三十中午放3个,三十晚上放6个,初一早晨放3个,初五中午放3个。
三十晚上除夕夜加1挂小鞭。
这些事宜都有父亲统一安排,双响也由父亲亲自燃放,因为父亲爱好鞭炮,我们就不能抢着去燃放。
我知道父亲愿意放鞄炮,等我参加工作以后,多少有了一些条件,成麻袋的往家买,终于让父亲年年放个够。
那时候都是单个的双响,也是一个一个的用手拿着点燃。
没有像现在这样50响、100响的礼炮,一次性点燃即可。
俗话说得好,年节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
过了正月初五,年,基本上就算草草的结束了,迎接我们的仍然是那个漫长而艰难的日子,难忘的岁月。
终于在1962年的上学期读到一半时候,我无力、也没有勇气再坚持下去,终于一狠心,步先前同学们的后尘,决定退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