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及考研笔记(2020年中国人寿入选世界500强排第几位)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管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人大行管考研最近每年都有2-3到考研热点,包括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改革热点,比如垃圾分类问题。这点大家务必注意。还有”最多跑一次“、”放管服“改革。以上的三本书都有涉及,所以大家一定要看。
育明考研马老师整理。
2.3 知识点补充扩展【补充1】新公共管理——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新公共管理是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运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1)即时的专业管理。这意味着让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
(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绩效目标能被确立并加以衡量
(3)强调产出控制。用项目和绩效预算取代传统的预算,重视实际成果甚于重视程序
(4)转向部门分权。打破公共部门的本位主义,破除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藩篱,构建网络型组织
(5)转向竞争机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品质
(6)强调运用私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7)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法汉姆及霍顿提出新公共管理的特征:
(1)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亦即在设定政策目标和阐明政策议题时特别强调战略管理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
(2)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其目的在于使政策制定和执行相分离,并建立赋予责任的行政单位
(3)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扁平化,授权给管理人员,以利绩效目标的实现
(4)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发展绩效指标,使组织的成就能被加以比较和测量
(5)改变现行政策,使公共组织转变为新公共服务模式,强调与市场及企业价值相适合的文化
(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其目的在于淡化集体主义色彩采取个人主义途径,寻求动员员工的支持和承诺
(7)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发展将大众视为顾客的公共服务顾客导向。公共服务不再由专业的供给者来支配,而以回应人民真正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
(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补充2】政府再造——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政府再造一词更能标明我们这个时代政府改革的本质,即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政府再造是一场政府自身的革命。
政府再造的背景如下:
(1)政府角色膨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国家干预、福利国家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角色不断膨胀,引发了政府失灵问题。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政府角色的问题
(2)财政状况的恶化
工业国家向福利国家的发展,导致政府支出不断膨胀,且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受到影响,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压力。通过改革政府以控制财政赤字,是一个可行的手段。
(3)新右派意识形态的影响
以公共选择为代表的新右派抨击国家干预、福利国家以及计划经济,他们强调市场机制,主张缩小政府的角色、功能和规模,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
(4)国际化与国际竞争的压力
国际经济自由化趋势说造成的竞争压力日渐加剧,迫使政府与本国法律制度与公共政策向协调的同时,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和更强的能力应付国际化与国际竞争的压力。
(5)官僚主义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墨守成规、不负责任、官样文章、繁文缛节、层级节制等政府具有的官僚病症,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导致了政府的信任赤字,甚至造成政府的合法性危机。为重振政府威信,去官僚化。成为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
【补充3】企业型政府——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企业型政府系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简言之,凡是能够运用创新策略,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即为企业型政府。
企业型政府的特征:
(1)重视成本效益关系
企业型政府强调政策、规划、项目的成本效益关系,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2)强调顾客导向
企业型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有强烈的当事人取向,其施政目标以公民的需求为考虑,视顾客为关怀的对象,强调对顾客负责,并以顾客满意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
(3)强调市场机制,重视选择和竞争
企业型政府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服务;使民间机构与政府共同生产,为公民提供多种选择
(4)授予权能
企业型政府主张给予公共管理者以行政自由裁量权来处理公共事务,同时使公共管理者充分了解其目标来扩大其行政自由裁量权
(5)创新与改革
企业型政府以创新为特征,要求解除规则枷锁,打破结构惯性,活化官员思维。主张公共企业家运用各种创新策略达到管理目标。
公共企业家的创新策略:
(1)创造新任务
公共企业家应主动体察民情,发掘民众需求,运用适当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创造机关的时代任务,。
(2)主动发掘机会。
公共企业家对环境的变化、人民的好恶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引导市场消费,开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主动发掘市场的机会,
(3)勇于承担风险
公共企业家应该勇于承担风险,不惧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只有勇于承担风险,公共企业家才能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这是公共管理者长期发展的根本所在
(4)行政首长的支持
公共企业家需要行政首长的支持与配合,才能执行创新策略,完成预期目标
(5)建立外部联盟,组织内部团队
公共企业家必须对外寻求相关部门和机关团体的协助,缔结工作联盟,相互支援;对内争取组织内部成员的认同,形成工作团队,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6)善用舆论压力
公共企业家应利用舆论和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创造有利的舆论气氛,以协助政府改革计划的推行。
(7)具有说服力的领导风格
公共企业家具有独特的个人领导魅力,能够向民众说明施政远景,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并使所属成员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8)组织文化的塑造
公共企业家必须以创新取向的组织文化为根基,通过组织文化的影响,使得政府改革计划得以退行,使得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得以确立。
【补充4】中国政府改革的反思——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1)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
历次政府都是不同程度地出于环境的压力或财政、机构、人员等的压力,政府才被迫进行改革,政府改革是被动消极的,缺乏主动性、前瞻性
(2)政府改革视角的偏狭
政府改革视角偏狭,往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及考研笔记(2020年中国人寿入选世界500强排第几位)插图
往只是集中于撤并机构和精简人员,忽略了政府改革的多面向、多维度,仅仅改变政府组织结构,无法达到政府改革的目的
(3)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
政府改革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的反思,对于政府改革目的,改革涉及的问题,改革方法等丢缺乏理论认知。理论滞后,影响对政府改革的反思,限制政府的战略和政策选择
(4)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络
政府再造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之内,而应与政治、经济、社会、立法、司法等组织的改革相呼应,政府再造是具有大规模、普遍性、彻底性的改革,不应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内部
(5)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 如果不单独命题,这一块大概总结出两句话就好
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特征
①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核心价值。
②以行政组织内部机构改革与重组为改革重心,不管行政组织外部征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改善
③以公共行政为国家意志与政策执行的工具,希望改善政府的执行能力来解决社会问题
④持管理主义的观点,从国家主导社会的角度,主张行政问题必须在行政组织之内得到解决。
⑤认为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应赋予行政更多的、更集中的权力。
效率主义的改革典范的不足:
①效率行政使行政发展与改革的视野狭隘,没有以提高消费者效率为出发点,
导致行政发展的目标无法落实,
②效率行政可能忽视了民主、公平、正义、责任的价值。
③效率行政将行政矮化为政府执行的工具,忽略了政策的规划、制定与执行过程 民的参与。
④效率行政易使行政权过分集中而腐化或使之沦为宰制人民的工具。
【补充5】21世纪中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政府治理典范的变革
民主行政典范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理性的典范,认为:
①民主国家的基石在于民主原则与民主行政,政府是手段,人民是目的
②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超越特殊利益集团
③在有效运用行政资源的同时,重视公平、正义
④强调政府决策的开放性,重视公民参与
⑤强调与他人共享权力,采取共赢取向;
⑥鼓励创新与多元化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服务型政府
①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
②以成本—效益为基础的效率考量转变为民众评估的考量;
③政府以控制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
④由对特定“功能”、“权威”、“结构”的服从转变为对“使命”、“顾客”、“成果”的认同;
⑤从一味强调按章办事到强烈的当事人取向,考虑到民众的具体情况;
⑥从独断专横的领导到民众参与领导
(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
中国行政改革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在于建立一个亲市场的政府,即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
(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
应通过确立行政参与、民营化或商业化,通过政府生产性和服务性功能的转移,通过社会责任的共负,通过契约化和委托体制等多种方式,释放民间力量,形成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
(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
改革政府与企业的核心:
①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改变,因此国有企业应逐步从竞争性生产和经济领域退出,压缩国有企业的规模;
②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要彻底分离,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③更多地引入竞争,放松管制,使更多的参与者加入,使企业更具竞争性;
④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使其向商业信贷靠近,从而更有压力和活力;
⑤改变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赋予其更大权能的同时,引入新的监督机制。
(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分权的优势:
①有助于保护个人的权力和自由
②社会系统免受中央决策失误的影响
③确保政府决策更适合地方实际
④使地方能够选择更适合地方情况的公共政策
⑤有助于地方政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⑥存在政策创新的可能性
(7)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
机械式组织的特征:
①对环境的开放性差,比较封闭
②过分强调明确、孤立的职能与分工
③组织权力结构集中
④权力来源于职位
⑤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管理层级多
⑥规则、手续多
⑦决策权集于中央高层
⑧纵向的沟通和协调
弹性的和有机式的组织的特点为:
①对环境具有开放性,建立一种具有弹性的、回应力的公共组织,发展将大众
视为顾客和消费者的公共服务导向;
②实行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分离,强调战略管理
③改变组织结构,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的层次和环节;
④改变组织内部集权的结构,向下级授予权能,责任共担
⑤以制度性的对话、知识和专门技能作为权力的来源;
⑥减少不必要的繁文缛节;
⑦重视决策的参与和组织的参与;
⑧网状型的沟通与联系;
⑨以团队精神达到整合与控制;
⑩建立跨部门和跨功能的组织。
(8)从人治到法治
法治是这样一种治理状态或秩序,在这一治理状态中,存在着法的普遍性和有效适用性,法律之于政府权力具有优先的、至上的权威,或者说政府应由法律规制并服从法律,最终公民的自由权利得到维护、保障并扩大。
法治政府的含义
①法治政府崇尚秩序并反对无政府状态。
②法治政府要求法律具有普遍性。
③法治政府要求体现实质正义。
④法治政府的核心在于政府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
【补充6】行政改革及其范畴——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广义行政改革实际上包括了一切与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归属及其行使相联系的改革。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广义的行政改革在范畴上接近广义的政府改革,在实施操作方法上,则要求政治、经济、行政三大体制改革几乎同时启动并以其他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为自身顺利发展的充足条件。
狭义行政改革特指以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公共行政系统的改革。我国的行政改革宜取狭义,即以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为中心的国家行政改革。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畴:
国家的双重属性和双重职能构成了行政改革的两个层面问题,即法理和法律与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的问题。
(一) 属于第一个层面即法理与法律的主要问题有:
1.政府的法定地位:首先是关于行政概念问题,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政府在国家权力关系体系中,经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和经由传统惯例等所确认的政府的地位问题。二是政府在社会权力关系体系中,在代表国家与除国家公共权力主体之外的各种社会权力主体的关系中,公共行政权力的属性、程度、范围、方式的定位问题。
2.政府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说政府应当履行什么样的职守,也可以说是政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民族和谐、国民富足所承担责任的性质、范畴、大小。
3.增加公众对政府行政管理的参与:在我国,这种参与的政治方面的实质,是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二)属于第二个层面管理思想和技术方法的主要问题有:
1.调整行政组织:主要表现为划分政府管理部类。
2.提高行政效率:主要表现为根据职能重新定位,按照分工明确、集中领导、权责一致和效率、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和岗位,限制和削减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
3.强化首长负责制:当代政府强化首长负责制的改革方向,一是权力与责任相等,有多大的权力就必须承担多大的责任,并为此建立和固化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二是行政首长与决策群体相结合,表现为在为行政首长调配训练有素的辅助人员的同时,广泛使用各类专家,形成行政决策群体,而不是主张行政权限的个人化。三是政府与公民相结合,在政府集中事权的同时逐步提高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加强公开性,扩大政府决策过程的公众参与程度。四是应当设置综合性部门,以有效处理公地或边境事务并形成合力,减少繁琐累赘现象。
4.扩大行政性分权:分散行政权限的基本思想,是授予地方或区域、地区性行政首长较之现在更多的自主权,从而使他们可在其管辖范围里较为快捷地处理各种事务。
5.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主业化水平:由于社会分工细化,因而专业行政是行政发展的趋势。
6.改进行政技术:新技术革命,比如机械化、自动化、网络化、计算机控制和人工智能等,都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
【补充7】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重新定位和划分的问题。就是政府公共行政权力的属性、有效范围、运作程序和方式使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尤为重要:
(一)行政权力与行政职能。
要转变政府职能首先就必须重新界定政府行政权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府职能与政府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是外在形式与实质问题的关系。不首先调整或改变行政权力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就缺乏深厚的背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缺乏足够的合法性,缺乏切实有效的可行性,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小改大不改、明改暗不改、形改实不改、短改长不改。
(二)行政权力与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缘起及核心问题,就在于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依法行政之所以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法制思想史,但却缺乏根深蒂固的法制制度史。
2.与我国单一制国家的国家特征相一致。政府历来处于国家公共权力的主体的中心位置,并且,在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方面,政府总是最直接、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公共权力主体,同时,未有政府在决策体制上是典型的首长负责制,而法律又总是滞后于现实生活的发展。
3.我国市场经济的实践正在证明并且将继续证明,健康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同时是法制的经济,而不是为所欲为的经济,更不是垄断的经济或权力的经济。
【补充8】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价值选择——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我们需要并历史性地选择了市场来促进经济增长,我们同时需要有能力的政府来发展市场,继续推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一)市场经济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特性与政府改革的内在价值联系可作如下理解: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为基本原则的自由竞争的经济。政府因其公共权力主体的功能定位,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只能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这就要求我国政府:1.切实转变行政观念,置身于直接的市场经济之外。2.实现政府行政职能的公共化、政府行政行为的公开化、政府政策的公平化,通过重新评估和构建政府制度,有效的防止和反对政府权能越位,防止和反对由于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广泛且直接地不当介入市场活动而得以滋长的不公平、不规范市场行为的社会化倾向。3.充分尊重、支持和保护独立经济法人的自主经营、字符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并相应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进出口贸易权、结汇权等方面广泛地实现普惠制。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规则经济。这就要求我国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现代国家社会生活的通则,在与市场良性互动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或修正公共修正权力关系,通过发布公共政策不断公开和明确地实施政策导向,不断明晰和强化市场的竞争规则,进而建立必要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经济。这就要求政府肯定以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合理性,依法保护个人和经济主体的劳动所得。
(二)制度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途径
1.政府改革与制度安排。
制度:是指以宪法和、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的正式规则和以习俗、传统、习惯等形式存在的非正式规则交错构成的一整套的规则体系及其实现机制,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了存续和利益分配而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复杂的交易方式共同选择、共同安排且必须共同遵守的关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就其功能而言,制度是全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确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认为设定的一些社会性制约。就其形成而言制度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制度安排:是确定支配经济单位或社会单位之间可能的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行为过程。
2.政府改革与制度环境。
政府及政府改革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存在和运行的。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的规则之和。或者说是一个国家的以宪法和法律结构为核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制度环境决定政府改革的方向,制约其基本的价值选择以及具体的政策选择。
3.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也称制度发展。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是指一种组织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主要都是指在制度环境相对确定、稳定的条件下,对构成既定制度的刺激制度,进行某种变个,并通过规范的、具有社会公信力的方式加以确认的行为过程。政府制度创新:指政府给予一定的新的价值理念重新审视自身,进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实现广泛的行政改革,实现国家行政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政府推动制度创新:指政府指导的制度创新,即政府凭借特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实施主动进取的公共政策,推动实现特定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
(三)政府能力但是我国政府改革的行为诉求
一般而言,政府能力主要由四个方面的相互交织、互为条件的能力构成。政策能力,即正确地制定和有效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管理能力,即综合实施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能力;服务能力,即有效地向公众全面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自控能力,即自律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1.公共政策能力
2.行政管理能力
3.社会服务能力
4.自我控制能力
寻租:主要是指一定的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利用法律赋予的某些合法的公共行政权力,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或方式,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非法地实现一定的公共行政权力与一定的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或一种公共权力与另一种公共权力的交换的特定行政现象,即通常所说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或腐败。
【补充9】大部制及大部制改革——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一)含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目前我国行政机构存在的问题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
(四)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2.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3.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4.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5.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6.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五)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1.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加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2.在大部制改革中还需要着力解决市场监管体制问题。
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过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对食品的监督管理。为了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的要求,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整合,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以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
3.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综合管理职能与专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
4.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问题
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大部制改革后,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必要时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机构改革中法律适用问题的决定予以解决。同时,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问题,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
5.与其他改革相配套问题
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彼此促进。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应当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更多地采取购买服务的提供方式。
6.加强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我国以往的机构改革往往是迫于形势压力,临时应付,一般是从政策阐释的角度提出改革主张,缺乏指导改革实践的较为系统和理性的、前瞻性的理论阐释,导致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换言之,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正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政府改革的突出问题。当前,在新形势下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行大部制,应当着重对我国政府改革进行理性的反思,从价值选择的角度讨论政府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制度创新、提高政府能力的关系。
【补充10】新公共服务——张国庆《公共行政学》
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新公共服务基本的理念是,全体公民才是国家、政府乃至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所以,政府的基本职能既不是、也不应是掌舵或划桨,而是回应公民诉求,为公民提供服务。 换言之,在信息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共服务的价值必须置于企业家精神至上,而打破政府僵局或难以治理,解决公共需求与政府能力失衡的途径,在于建立具有良好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新公共服务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政府的重要角色在于 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不仅仅是控制或引导社会发展的新方向。与此相联系,政府需要的越来越不是传统的管理控制,而是与民主政府理念相一致的协商、调解、中介以及新的解决冲突的技巧。
(2)公共利益是目的(目标)而不是产品。
在确立社会远景目标或发展方向的行为中,广泛的公众对话和协商至关重要。政府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促进公众关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广泛、真诚的对话和协商,鼓励公众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意识和采取一致的行动方面;同时政府有责任确保经由对话和协商程序而产生的解决方案完全符合正义和公正、公平的原则,更有责任确保公共利益居于主导地位。
(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为了实现集体意识,下一步就是要规定角色和责任并且要为实现预期目标而确立具体的行动步骤。而且,这一计划不仅仅是要确立一种远见,然后再把它交给政府官员去执行,而是要使所有相关各方都共同参与对一些将会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
(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公共利益不是由个人的自我利益聚集而成的,而是产生于一种关于共同价值观的对话。因此,公务员不仅仅是要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回应,而是要集中精力于公民以及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
(5)责任并不简单。
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试图控制人类行为的理性做法在组织成员的价值和利益并未同时得到充分关注的情况下很可能要失败,无法培养具有责任心、献身精神和公民意识的雇员或公民。
(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新公共服务理论明确地认识到,公共行政官员不是他们机构和项目的企业所有者,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公共行政官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公共行政官员不仅要分享权力,通过人民来工作,通过中介服务来解决公共问题,而且还必须将其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重新定位为负责任的参与者,而非企业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