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试第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经验贴——爆肝推荐8000…(21年初试成绩)

|==

今天分享的是初试第一名成功上岸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长的备考经验康康学霸如何备考的!

前言
提前声明,本文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考研经历,因此并不包含任何主观上的“凡尔赛”倾向。若引起不适,还请诸位看官海涵。我是安徽大学17级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对所要考的专业课有所涉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在考研的时候比任何其他人的知识积累更丰厚(复试的名次间接证明这一观点)。在复习专业课的时候,我同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专业课的知识,也同样遇到过大家可能要面临的困难,比如“记不住知识点”等问题。因此,在我看来,考研所要比拼的是耐心、方法外加一点点运气。而我可能就是多了“亿点点”运气(开个不好笑的玩笑)。

言归正传,尽管我的初试成绩较高,但并不意味着我的专业能力足够强,也不意味着我在准备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且我更愿意相信这些我意识到的“失误”将更具有警示价值和借鉴意义。毕竟“成功的经验千篇一律,失败的经历各有不同”。用“唯结果论”来分析一个人的经验,只会造出“虚假的偶像”,其符号意义远大于现实的借鉴意义。因此,我想通过这篇经验贴给大家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考研人的形象。本贴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根据考研的科目划分,讲述一些我总结出的复习方法(前面很多学长学姐分享的方法都很全面,我在这里的经验更多地起补充作用);第二部分计划讲述我在复习和考场上出现的一些“失误”以警醒大家;第三部分作为结语,夹带一些“私货”。

分科介绍经验
本节将根据考试科目的划分,介绍一些我个人在考研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学习方法,仅供大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参考。

(一)201英语一
尽管我在英语科目上花费的时间是最多的,但是我在学习经验上可能不如其他同学丰富。因此,我仅从应试角度出发简单讲讲自己的学习感受。首先,从单词方面讲,单词作为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身边的真实案例告诉我,即使语法基础很差,但是如果单词掌握的足够熟练,那么你也能应付考试(当然我肯定不是在教唆你忽视语法的学习)。因此,在复习英语的过程中最好能保证每天都坚持背诵单词,并不断复习背过的单词!一个英语80+的学长曾告诉我,“至少要把考研单词过四遍”。

其次,在语法方面,建议语法基础好的同学通过后期的做题复习语法知识。最好能找到一个英语老师或英语专业的同学 你讲解一些你在阅读过程中不太理解的语法(ps:但根据我的经验,在考题中的大部分语法对于语法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太难理解,偶尔会出现一些比较少见的语法但并不影响做题)。如此一来,大家可以节省时间来复习其他科目。对于那些语法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建议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在b站上找一些课程,根
2021年初试第一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经验贴——爆肝推荐8000…(21年初试成绩)插图
据个人以前学习语法的经历,我认为听课的方式更加省力一些,当然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可能要另当别论。

最后是英语“真题”。上文提到的英语80+的学长从11月才开始做真题。对于英语能力强的同学,他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我建议考研单词背过两遍之后就可以开始准备做真题练手。到后期如果真题做完之后,可以将之前做过的真题再多做几遍。一方面是为了保持阅读的语感,另一方面是为了练习阅读速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做真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做限时训练!此外,不建议基础薄弱的同学通过阅读外刊来准备英语阅读考试。因为和平常的阅读相比,应试存在技巧。只有通过刻意去练习阅读技巧,才能尽可能地在考场上得分。

我建议在做阅读时着重练习以下三个方面:(1)找出文章的主旨(2)找出段落的主旨(3)找出文中出现的代词所指代的部分。这三个方面有助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文中的中心思想。而考题的答案大多数都围绕文章的主旨,因此理解文章主旨的重要性你懂的~提醒大家在做真题时,如果发现自己错的很多也不要气馁,因为2010年之前的题确实有“亿点点”难,当时我也错得惨不忍睹。如果大家需要更详细的阅读技巧和完形填空技巧,大家也可以在b站上找到相关课程。

(二)711政治学综合一
(没想到我直接跳到专业课这一部分吧)这部分的复习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以某一本参考书为主体,梳理理论框架。建议大家以《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为主。我认为这本参考书的框架足够清晰,内容也足够丰富。美中不足的则是该书在建构主义那部分内容叙述的过于“庞杂”,对大多数非本专业的同学“十分不友好”。因为外交学院考建构主义主要集中于温特的建构主义,而这本绿皮书加入了太多建构主义流派的思想来源以及该流派的分支内容,不太好整理笔记。于是,秦亚青老师的《权力·制度·文化》在此刻登场。由于这本书对温特的建构主义的论述足够清晰、全面,它可以用来 助大家理解“建构主义”。李少军老师的《国际政治学概论》基本上是在讲国际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这本书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总结可能会考到的“名词解释”。总结一下,建议参考书的阅读顺序是:先详细阅读《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并以本书的目录梳理理论框架(ps:这种方式省事儿且方便非本专业的同学整理框架,有其他更好的想法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来梳理框架,我所提供的只是“理论框架基础版”),再有选择地阅读《权力·制度·文化》,对自己的理论框架进行补充,最后快速阅读《国际政治学概论》总结一些可能出现的名词解释即可。

第二步,填充理论框架。这部分就需要大家根据以上提到的三本参考书做出一版“专业课笔记”。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再找一些其他教材比如倪世雄老师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丰富一下自己的笔记。但切记不要“贪多嚼不烂”,因为三本参考书的内容足够应付考研的初试。

第三步,重新梳理框架。第一次梳理框架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将参考书的内容精简,做出一份专业课笔记。而第二次梳理则主要是为了让大家背诵。“框架再梳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选择默写框架及框架的内容,又或者将笔记浓缩为关键词来构成新的框架。我选择的是后一种方法。在11月份我主要依靠“关键词”框架来复习专业课,通过关键词回忆背诵内容。

第四步,重新复习参考书。在考前的一个月,用最快的阅读速度重新看一遍参考书的内容,最好能总结出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三)802国际关系史
这部分的复习建议和上一部分在方法上大同小异,也是通过“四步”——“梳理框架、填充框架形成笔记、框架再梳理(再次简化框架)、重看参考书”复习专业课。因此,在这部分我计划讲述一些关于梳理国关史(主要是二战后的国关史)的心得。关于国关史的框架梳理,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划分

(1)从时间维度。我从时间顺序将国关史划分为:50年代-60年代、70-80年代、90年代后三个阶段。在三个时段内先分别梳理美国的对外政策、苏联的对外政策(俄罗斯对外政策)、美苏间的互动;之后梳理欧洲一体化、中国对外关系以及日本的对外政策;最后梳理朝鲜半岛(朝鲜战争、朝核关系)、东盟一体化(东南亚民族解放考得较少,没有单独整理)、印巴矛盾(印巴矛盾的由来、克什米尔问题以及第一次与第三次印巴战争)以及中东地区国际政治(以巴以问题为主轴);

(2)从(大致符合)地区维度。欧洲地区主要涉及欧洲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以及军事一体化、德国统一问题;苏东地区(包括冷战后的俄罗斯)主要涉及波匈事件、布拉格之春以及苏联(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东地区(前文提过);东南亚地区涉及东南亚条约组织、东盟成立的过程、东盟地区论坛等等,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3)按国际问题整理框架。例如裁军问题(美苏间双边的裁军谈判及条约、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裁军协议、苏联和西欧的裁军谈判及条约等);区域一体化问题(欧洲一体化、东南亚一体化、非洲一体化等);区域合作组织(包括上海合作组织、阿盟等);第三世界的合作(77国集团、不结盟运动以及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地区冲突(阿以战争、海湾战争、越南战争)等等

以上零零碎碎的列举主要是给大家作为参考(尤其是,整理笔记思路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此)。尽管划分角度不同会出现整理上的重合,但是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你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整理强化知识点,另一方面也在训练答简答或论述题的思路。例如2020年的论述是“比较分析二战后欧洲和东亚的区域主义发展路径及其原因”、2013年的论述是“试述冷战时期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不同的整理视角可以 助大家按照不同逻辑串联历史史实,寻找历史之间的关联。其他学长学姐提到的学习方法我就不在此赘述,提醒大家一点:注意观察历年真题,像拉美地区、非洲地区考的比重和几率较小,所以建议合理分配复习比重。

(四)101思想政治
建议大家在复习思政的过程中不要耽误太多时间。思政的选择题十分重要,因此在复习思想政治的前期建议大家多刷选择题,通过选择题记忆知识点。换句话说,不断的重做选择题,尤其是错题。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刷题不是机械地追求“量”,而是时刻明白自己刷题的目的是为了记忆知识点。除了刷题的方式,大家还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找课程视频来记忆知识点。(平台要求修改…)

至于时间安排,政治复习建议在9月份开始为好(由于前面专业课起步晚导致我当时是从10月份开始复习考研政治的,这说明10月份复习政治也来得及,但并不建议——如果后期起步晚也不必为此感到焦虑)。政治主观题主要背诵“肖四”即可应付考试。(平台要求修改…)

“失误”警示
分数并不代表一切,尤其涉及到考试或多或少都会参杂运气成分。这意味着高分的同学也会在复习过程(包括考场上)中出现失误,而这些失误同样有着借鉴价值。毕竟,根据经验判断,正面案例的榜样效果远不及负面教材的警示作用。我认为,我在复习过程中犯下的错误相对普遍,且具有较强的警示作用。因此,我也在经验贴中“凡尔赛”一次,把这些失误讲出来,一方面是提醒其他考研的同学在复习中避免这些错误,一旦发现类似问题要及时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告诉大家,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要坚持信心,不要因为失误而放弃信心、不要因为挫折而放弃希望。毕竟不到最后一刻谁不也能确定最终结果。正如文考经常说的“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失误一:
坚定信心,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考研是场马拉松,考验的更多的是耐力和信念。虽然这句话很鸡汤,但是它确实揭示了长时间备考的本质。

由于疫情加上本身对于考研没有清晰的概念,3、4月份开始对考研的时期一拖再拖。先是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安慰自己“结项后就开始准备考研”;5、6月又以“学校课业压力大”为借口,想要拖到线下开学后再准备。甚至在这段时间里关注最多的不是如何努力准备考研,而是“如果考不上我应该选择哪些学校调剂”。开学后,在9月份初还出现过一次动摇,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之间纠结,这也导致我在9月份开始的时候除了焦虑之外,还会在看参考书的时候时不时地分神去关注其他学校的信息。在和学长学姐以及老师多次交流后最终才下定决心。

从我的备考经历可以看出,缺乏坚定的信念,一方面会拖延考研的准备工作,进而导致后期的备考压力骤增;另一方面,后期的犹豫又会阻碍每日的任务完成情况。因此,我对自己经历进行反思,总结出:在着手备考前一定要明确自己考研的原因,并选择一个相对符合自己目标的学校,坚定不移地朝目标院校努力下去。如果无法确定目标,建议和学长学姐以及老师及时沟通,他们的经验加上对你的了解,会给出具有较强指导性的建议。

失误二:
要合理规划复习时间。这里提到的时间规划并不是指日常的时间计划(ps:日常的学习计划大家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状态安排最为合理) ,而是指整体的时间安排不协调、不平衡。由于我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在系统复习考研内容前,我把大量的时间都集中在英语上而忽视了对专业课的复习。

我在4、5、6三个月把时间花在了雅思的学习上,间歇性地看了考研单词以及零零散散地做了几篇2005年前的考研真题(我当时的复习逻辑是:雅思难度大于考研,那么学习雅思将有助于我复习考研英语),大概从7月起开始有规律地复习考研单词,并做阅读练习题(ps:这里不建议在没做真题前就做除真题之外的练习题,浪费时间还打击信心),直到8月中旬线下开学,我返回学校开始认知思考复习专业课的问题(因为其中参考书中的两本我们在大一上专业课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因此当时觉得晚一点复习专业课也来得及)。然而真正当我翻开参考书准备笔记时才发现,从前看过的内容再看依旧陌生。直到此时,我的危机感才被真正地刺激起来开始向往届的学长学姐请教复习经验。学长当时说出了对我后期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公共课的成绩最高也就能考80左右,可是专业课不一样,专业课的分值可是150分!”因此,后期我把大量的时间都集中在专业课上的复习:9月份详细阅读了《简明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快速浏览一遍《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在9月底10月初(十一假期休了三天),结合“文考”的笔记,把《权力·制度·文化》简单看了一遍。并在此后的两个月开始梳理框架形成自己的笔记。

结合我对经历,我总结出的第二个教训是:合理规划复习比重。总体而言,我的问题在于前期在英语上的投入过大,而忽视专业课的复习,导致后期的复习压力激增。因此,我建议各位考生复习时,将重点放在专业课上!只要能保证公共课的成绩不低于60分,就没必要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公共课,因为你不能指望公共课为你提高总成绩——保证稳步复习即可!切记不要偏执地追求公共课的高分!

失误三:
第一版的笔记一定要记清楚。我相信大家在看这篇经验贴之前,一定有很多人都看到一种说法“不要追求把笔记记得过于精美”。这条建议很重要,但同时也需要大家意识到“虽然不追求完美的笔记但也要追求一本方便自己后期复习、可以看得懂的笔记”。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也确实存在我的复习过程中。由于复习任务大、时间紧张,为了节省时间,我在复习的过程中偏向于利用关键词记笔记。这导致我在后期复习笔记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看不懂而不得不去重新翻书把残缺的笔记补全。虽然这个问题的影响并不严重——也不能完全认为“补笔记”浪费时间,毕竟在重新补全的过程中也可视为对知识的重新复习,但当这种问题出现后,复习心态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失误四:
一定要对参考书足够熟悉。换句话说,在复习的后期不要太依赖于自己整理出的笔记,一定要回归参考书。大家仔细研究2021年外院的考研真题会发现,其中至少有两道简答题是书上的原题:“比较四种不同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差异”和“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这两题的答案分别在《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范式与命题》和刘德斌的《国际关系史》(书中关于“冷战起源”篇章中的脚注里)两本参考书里。最可悲的是:当我拿到考卷看到这两道题时,只知道这是书里的“原题”而回忆不起内容(ps:这里有个应试小技巧,虽然考场上遇到自己不会的题,但是也要简单地写上去一些内容——即使你的答案跑题,阅卷老师也会给一些分数,同时还要把时间匀给其他你擅长的题目上,寄希望于其他题目 你弥补失去的分数)。因此,根据我的经验,建议大家还是要在考研冲刺的最后阶段,回归书本内容,而不是过分地依赖自己总结的笔记。

失误五:
考场上合理安排时间。具体体现在每类题的答题时间分配以及具体题目的时间分配上。举个栗子,我在答“政治学综合一”的时候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前面的名词解释上,以及简答题上,以至于我的最后一道论述题只答完了一半内容。具体来讲,每道名词解释的时候应该限制在10分钟左右(文考“每日一练”课程的学长告诉我们的),而我几乎每道题都用了15分钟左右。另外,当大家在答题过程中遇到没有准备过的、或者不会的题不要浪费太多时间纠结。比如,我在答第一道名词解释“一带一路倡议”时,由于担心自己的答案不够完美,我从“倡议的提出”“内容”“理念”“所经过的地区与国家”“西方的污名化”以及“一带一路对中国的收益”等多个方面作答。显然这种答题思路已经超出了“名词解释”的答题思路,答题时间也严重超时。又比如,我在面对“比较四种不同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差异”这道简答题时,虽然我回想不起书中对“差异”的论述,为了多争取一些分数,我还是把四种思想渊源的具体内容都答了上去。但复习过这一节的同学知道,这四种思想渊源的内容很多,全部写在考卷上无疑会压缩后面的答题时间。总结起来,我不仅没能做到合理分配答题时间,而且还在不会的题目上浪费太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题目没能答完。因此,我在作答“国际关系史”时,及时调整了答题策略,注意了答题时的时间分配,尤其是当我再面对自己不会的题目时,果断选择把时间留在后面我擅长的题目上。从最终的给分情况来说,我做出的调整收获到了“现实效果”。因此,我建议各位考生在考场上合理分配做题时间,并避免在“难题”上浪费太多时间而影响整场考试。

结语
啰里啰唆说了这么多,到这里也该结束了。首先真的很感谢大家花时间看完这篇经验贴!回顾本篇帖子可能和众多经验贴不同——本贴重点在讲述考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非单纯的学习方法。我的观念也很简单:第一,各位学霸们早在众多的经验贴中阐述过其优秀的学习方法,我的内容与之相比略画蛇添足。此外,我的很多方法也是看了前人的经验而形成的。因此我对学习方法的描述不如其他人详细,这点也请各位见谅!第二,失误的经历更会使人惊醒。我相信还是会有一部分人不太愿意看一些没有上岸同学的帖子。这既是对他们认识的不公,也是对经验偏狭的认知。

失误的教训也是经验组成的一部分,在特定情境下其作用甚至大于成功经验的作用。事实上,人总会为规避风险而愿意承担更大的代价。“避害”的心理普遍要比“趋利”心理更显著。也正是人的这一天性导致“失误”的警示作用远比“成功”的榜样作用更强。因此,我认为一些“失误”的经验甚至具有高于“成功经验”更高的价值。毕竟,最终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合适,不是通过看帖子而是摸索出来的。而对于“探索”这一行为本身而言,“避免失误”本身就意味着“成功”。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把很多我对自己考研经历的反思放在帖子里面供大家参考。

顺着这个逻辑,我想聊聊我对经验贴本质的看法。我认为,经验贴的本质是历届考生根据自己的考研经历进行归纳总结,进而从中描述出备考“规律”(区别于马克思讲的规律,类似于马克思里面提到的“现象”)。由于没有对“规律”这一现象进行因果逻辑的阐释,所以尚且达不到理论高度。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种经验尺度,即证明当前考生所做的努力是否“正确”。这种尺度像墙根——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往往会沿墙根行走,而众多考生在面对考研中充满的不确定时又恰似那些没有安全感的孩童。历届考生的经验则充当了“墙根”的作用,为每一位考生在不确定中寻找正确的方向。鉴于此,大家没必要把往届学长学姐的经验奉为圭臬,更重要的还是自我探索。而在认识经验贴的作用之后,大家应该更多地把经验贴当作“自检”工具,以检验自己当下所做的努力是否沿着一条相对正确道路进行,避免前人犯下的错误。当经验贴仅作为一种“尺度”时,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增强每一位读者、每一位沿着前人道路努力的同学的信心。充足的信心不仅能保证大家在后期的高压中不至于崩溃、陷入抑郁,而且能使每位考生都坚持到最后而不中途放弃。本贴的内容则想要给大家传递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起步晚、即使你在备考中出现失误,只要最终结果尚未到来,你仍有可能逆风翻盘!

固然我的初试成绩与我在本科期间的积累以及对本专业的喜爱有关,但我认为最终 助我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在于良好的心态。一谈“心态”,总有人会“心态奔溃”——倒不是因为本身心态不好,而是认为这又是一个“玄学”且“鸡汤”的内容。原本我对“心态”的作用也是嗤之以鼻,但我人生的两次大考经历(高考与考研)告诉我:“心态”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这里排除任何主攻“心态”而放弃“知识”积累的极端情况。一个糟糕的心态一定会使人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这是一个“公理”。那么我们用经验数据进行赋值——毕竟,数量变化远比文字描述更直观——来验证:当一个考生的知识积累达到1的时候,心态是否会有影响。当考生在考场的压力下保持良好的心态,他/她所能发挥出自身实力的80%-70%;而当他/她无法抱有良好的心态,所发挥出的只有自身实力的60%-50%,甚至更低。这里不对数值本身的意义做讨论,换言之,我不会讨论“如果发挥100%的实力,即单位1能否上岸,或在单位1上发挥出百分之多少就可上岸”。因为对于考生而言,如果真的是由于自身实力的原因而没能考上研究生,那么他/她会选择工作或再战——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会留有深深的遗憾。真正的是那些发挥失常的考生,往往会陷入纠结:一面为自己的失误而懊恼,暗下决心来年再战;一面又在准备过程中不断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应该调整目标。

因此,良好的心态对考试来说至关重要。它虽然不能保证你在考试中取得成功,更不能保证每一位考生发挥超常,但可以保证每一考生不会犯不该犯的错误、保证大家不会因为在考场上改错一个正确答案而懊恼。对我来说,我不断的告诉自己“即使二战,我也有很多种选择,并且我的复习压力一定会小很多且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此前更强”。通过后期的不断心理建设,我时常会对自己说“复习结果就是这样了,我也没什么办法了,以我当下的水平,上去只要能多拿一分都是我赚到的!”

综述所述,一个成功的案例背后可能有着多种的失败可能,但之所以这些可能没有被触发,一方面是偶然、是运气;另一方面也是一些技巧使然。因此,多角度、立体地了解一个“成功案例”十分重要——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仅可以看到哪些是运气、哪些是技巧、哪些需要规避、哪些需要借鉴,更重要的是,以此塑造自己的信心与信念——毕竟这样的人都能上岸,你也没问题!

写到这里也该结束了,一篇掺杂着口语化表述和“类学术化”(看似学术实则是邯郸学步)表达的非典型经验贴献给大家。剩下的就全是祝福——祝大家考 中一帆风顺!愿大家所受的挫折与委屈皆能化成苦尽甘来后的云淡风轻!祝各位得偿所愿——明年录取名单上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