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设计,融贯古今2022清美考研620中外工艺美术史及设计史真题…(融贯古今)

|==

聚焦设计?融贯古今
?变幻无常 备考有方?

2022清华美院620史论试题解析与备考建议
这两年的考研都在圣诞节。当你在清华考场上拿到试题的信封时,或许会有小时候拆圣诞礼物般的忐忑。因为谁都不知道许愿和结果是否能够匹配,拆出的可能是惊喜,也有可能是炸弹。
今年的620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的考题可能是包裹着惊喜的炸弹。据同学们反映,大家拆开考题信封时,每一位同学都以为自己少了卷子,选择题到哪里去了?当向监考老师再三确认之后,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没错,今年清华620设计史论又变题了。
变题是这三年清美考研的主旋律。在去年的试题分析中,我们就曾经做出提示,未来唯一不变的或许只有改变本身。所以在2021全年的史论教学构设中,我们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水平,以不变应万变。因此,今年的考生在面对变题这一炸弹时,反倒“淡定”了许多,冷静下来细细读题,反而觉得这些题目都有可说的角度,也和自己平时的复习有较强的关联度。下文将谈谈我们对今年620设计史论考题的看法,既是对今年经历过考研同学的一场回顾总结,也是为明年正准备考研同学的一场考情提示。? ? ? ? ?

首先应该声明,梦想清华考研教研中心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官方命题方没有任何联系。我们在考前也从不以押题的方式发布任何的试题资料押题材料,坦白讲,或许我们教学内容能够涵盖到某些考点,但是我们没有能力把考题预测得一模一样。以下呈现的真题完全是由同学们通过回忆提供线索,教研组后续整理出来的。
今年考卷的最大改变是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取消了,原先三道大题变成了两道大题。简答题一共三道,每题30分,共90分,论述题一道,总共60分。
从近几年史论试题改革频次来看,基本年年题型都有新的调整。下表整理了近几年620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题型的设置情况。
注:2019年620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是史论专业的试题
整体来看,虽然题型一直有调整,但是大的趋势却能够显现——题量越来越少。这意味着试题难度变简单了吗?绝没有。反倒意味着对各位考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和表达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命题人希望各位同学在考场上把更多时间用在思考和分析上,而不是奋笔疾书地默写自己背的滚瓜烂熟的知识。
那么,今年这四道题目(3简答?+ 1论述)该怎么作答,在我们今年的课程中又是否讲授过相应的知识点呢?
我们认为,设计历史理论属于文科范畴,具体的知识性细节会有对与错,是与否的界限,但是如果谈论的话题视角相对宏阔,那么答案本身即是开放性的,评判好坏的标准就在于论证是否圆满,逻辑是否自洽。所以,下面的分析仅仅是我们教研组的一个视角,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
简1.根据下段材料,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你对设计功能的理解。
这道考察的是对“设计功能”的理解,这个知识点贯穿整个中外工艺史和设计史,难度并不大。我们在9月份开启的“620论述专题精讲课程”中专门开辟了“适用性原则与功能主义”这一专题,相关知识都可以运用作答。
题目的题干很简洁,但首先应该按照题目要求阅读材料,因为材料中涉及到对于功能概念的细分,即“实用性”和“重要性”这两个主要概念。
按照材料的说法,设计功能中的“实用性”被定义为使用过程中的适合性,设计功能中的“重要性”被阐释为使用过程中形式呈现意义的方式。一言蔽之,谈的是我们熟悉的“功能与形式”的话题,只不过材料中将“功能”替换成了“实用性”,“形式”替换成了“重要性”。同时,材料中也提示设计“实用性”更多关联实用效果,“重要性”更多关联文化价值。
那么这道题目的讨论范畴已经很明确了,“功能与形式”“适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问题贯穿整个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接下来需要想的是答题角度的问题。
答题角度可以从实用性>重要性、实用性<重要性、实用性=重要性切入,各自举例:
其一,有的设计在其功能范畴中,实用性要大于重要性。例如古代民间生产的一些作品,为了节省成本或是特定的审美趣味,可能重实用而轻形式;现代的专门提供某些服务的产品或者用途极其特殊的工具,如手锯、车床和医疗设备等等,都是以实用性为先。
其二,有的设计在其功能范畴中,重要性要大于实用性。例如古代宫廷生产的一些作品,为了彰显权势,可能重视文化意义而轻视实用意义,比如商代的青铜器,唐代的三彩,波斯帝国的翼狮形角杯,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风味陶器等等,都是以装饰性内容为先。现代设计时期中维多利亚风格、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再到波普设计与孟菲斯,都更强调设计形式。
其三,有的设计在其功能范畴中,实用性与重要性可以很好的结合,它们既注重产品的功效又注重产品的表达方式。这类例子在工艺史、设计史中不胜枚举,工艺史中汉代的釭灯、唐代的香囊,明式的家具等等,设计史家具中的索耐特14号椅,帕伊米奥扶手椅、lcw椅等等都是经典的例子。
答题角度也可以从不同阶段对“功能”问题的认知差异切入。
如维多利亚时期,重要性>实用性。因为人们在此时关注在习惯模式和仪式中强有力的符号或者象征。
如现代主义设计时期,实用性>重要性。因为人们在此时受进步论的影响,关注科学与效率。
如后现代主义设计时期,重要性=实用性。因为人们开始承认价值判断的多元性,既有关注“重要性”的设计,也有关注“实用性”的设计。
不同的答题角度,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案例倒是信手拈来。
但是这道题还让谈一谈“你”对设计功能的理解,“实用性”与“重要性”分析毕竟是借用了材料中的概念,如果你想要拿到更高的分数,应该阐释出你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比如:①为什么设计功能的范畴会被分成“实用性”和“重要性”两个概念?因为设计为人服务,而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如便捷、宜用、舒适,这往往需要设计的“实用性”。人的社会属性是在基本生存需求之上的更高需求,如得体、个性、夸耀,这往往就需要设计的“重要性”。
比如:②如何看待设计史上存在的强调“实用性”而轻视“重要性”的论断,如“形式追随功能”?这里可引《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中的一段话:“功能决定形式”认为产品的外观应该直接表现它的作用。但现实并非如此,只消看看陶器史就清楚了:杯子的设计千变万化,如果杯子只是用来喝水的,也许一种设计就足够了。但杯子还有其他作用:作为商品,它创造财富,满足消费者对表达个性意识的欲望,正是因为这些才产生了设计的多样性。
比如:③过于强调“重要性”又会带来哪些坏处?你可从消费社会下的设计谈起,消费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产品的符号价值,而轻视产品的使用价值。即重“重要性”轻“实用性”,这会导致自然与社会两个层面的问题。自然层面上,为了满足多层次价值需要,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社会层面上,会加重攀比心理,恶性竞争等。

简2.据下段材料并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工匠职责和造物原则的理解。
这道题考察的是中国古代的造物思想观念,难度适中。阅读材料可知,百工(工匠)的职责是“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的造物原则。
那么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我们曾经在今年11月的模拟考试中考察过这句话的理解。我们试卷讲解课上引用了杭间老师《中国工艺美学史》中的解释:“这里的审曲面势不单作审视曲直,观测形势,而是说明在工艺造物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创制出相宜的造型或装饰来。这种因材施用,因地制宜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工艺发展之中,从而决定了工艺的审美价值的标准”。

所以审视曲直,因材施用,根据不同情况,创制出相宜的造型或装饰,便是古代工匠的职责。具体案例可以结合何稠、窦师纶、朱碧山、张成、杨茂、江千里、周翥、朱松邻、计成等古代设计师、工匠的事例。
这道题进一步要求谈一谈对古代造物原则的认识。
材料中给出的有关造物原则的重要信息大概两则:
①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②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①的理解前文已述,即强调“因材施用”,②的理解在“考工记”的名词解释中已经明确:顺应天时,适合地气,材料优良,工艺精湛,四者结合,才能得到精良的作品。
在暑期课程中,我们专门针对这句话讲过一道论述题,将“天有时,地有气”视作为尊重自然规律,把“材有美,工有巧”看作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分别就每一条原则都结合了具体案例。“天有时”可结合古代越窑烧造的时令季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地有气”可以结合景德镇当地特产的制瓷高岭土。“材有美,工有巧”可以和“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结合起来说,以明式家具作为案例进行回答。
在后期的论述精讲课程中,我们布置过相似的题目。题干也是让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的设计造物思想。上过我们课程的同学,这道题目应该不难回答。
我们在620史论简答论述精批精练班中第10周的作业中作为了相关的练习和提示。
简3.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京师缝人和叶浅予的案例谈谈你对设计的理解。
这道题的出题角度比较新颖,将古代文献和近代画报作为案例材料。大家需要在解读材料后提炼其设计理念并进行分析。
先来阅读文献材料。“京师缝人”讲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位京城的裁缝能够根据顾客的身材样貌,气质特色去“量体裁衣”。材料中特别交代了这名裁缝观察到随着官员资历的见长,举止也会发生改变,故而衣服的前后长短也应随着改变才能称身。
再来观察画报材料。叶浅予在画报上描绘了四位女性,身着各异的服装。画报上的字体在考场上可能不会辨认的特别清晰,但是几个关键词我们大致能够辨认,比如“实用的装饰美”,比如在谈论四位模特的着装时,还强调了年纪因素(年纪一到二十五六岁),场合因素(家常)等等。
因此,这两类材料其实揭示了一个共通的设计原则,即设计需“以人为本,致用利人”,根据人的现实条件和实际需求去做变通的设计。
提炼出观点以后,剩下的分析和举例就不难回答了。事实上,我们在课程中着重讲过古代设计中“尺度合宜”的例子,比如《考工记》中的“察车之道”,明式家具中蕴含的现代人机工学的原理等,不过这些例子更是强调设计要适应人生理层面的需求。而题中两类材料则更强调设计与人精神气质层面和具体使用情境的结合。我们讲过《考工记》强调“凡制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指出造弓应依照使用者不同的体形、性格、气质而异。我们还补充过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于妇人着装的看法:“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这些都是在精神、气质、情境上以人为本的具体案例。
除了去例举中国古代的实例去分析这一设计原则外,我们还可以用这一设计理念去观照现代设计和当代设计。
在现代主义设计最常被人诟病的便是人情味的缺失,设计师常以精英身份自居,尽管其出发点是为了大众,为了人民,但他们眼中“大众”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所当然会有相近的需求,所以民众理应按照设计师的规划去生活,“设计服务生活”最后变成了“生活服从设计”。
当下设计中依然不乏这类过于强调设计师自我意志,忽视用户个体情形差异的设计。前阵子“梦想改造家”这档综艺节目,设计师陶某为一个老农民的房屋改造,就十分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论艺术性,那个建筑是高品位的,论与户主实际需求的匹配度,那个建筑却是不切实际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去举一些正向的例子。比如阿尔瓦·阿尔图的人情化关怀,比如当下中国设计介入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适应本地村庄、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这些知识和案例在我们过往的课程中被不止一次地提及和强调,活学活用的能力在这道题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论1.根据下列三段材料,分析设计定义的变化,谈谈你对设计的理解。题目自拟。
如果说去年620史论试题考察设计与装饰就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宏阔的话题,那么今年的题目直接回归“设计”本体,以三个有关设计的定义为材料,让大家去谈对设计的理解。
毋庸置疑,这道题目的答案是开放的,如果现今对设计的理解有一个特别固定的标准和答案的话,那么当下也不会有那么多有关设计学科的研讨会了。
所以这里我们并不会给出一个很明确的对设计理解的回答,而是想去分析遇到这类很开放的话题,我们怎么去巧妙地找到作答的思路。
第一段材料是雷圭元先生在1943年对现代工艺美术所下的定义。第二、三段材料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在1959和2015年下的定义。题干让我们去分析设计定义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应该细致地梳理和类比这三个设计定义,哪些内容是相似和延续的,即共同性是什么?又有哪些内容是新增和发展的,即差异性是什么?共同性上:①设计的工作特点。设计的工作特点是一个需要调动诸多知识技能,关注诸多维度,有创造性工作。
定义1:现代工艺美术是在追求自然界中的形和色,万象的比例和律动;以数学为基础,以思维来集中,佐以美学上诸法则;
定义2:工业设计师是指通过培训、技术知识、经验和视觉敏感性来确定通过工业过程大量复制的物体的材料、机制、形状、颜色、表面光洁度和装饰的合格人员。
定义3: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
这是古今设计造物活动所共有的特点,从古代《考工记》强调的“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再到包豪斯及现代主义设计所呼吁的艺术与手工艺结合,艺术与工业结合,艺术与科学结合,都在强调设计的工作特点具有多维性的特征。②设计的价值回归。设计的目的是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创造更加适宜,更加美好的世界。
定义1:达到人类理想的生活,给与精神一种安定,保持全体的均衡,冀求全人类向光明和平真诚快乐的大道中推进,创造合理的生活方式。
定义3:工业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的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作为人类的一种理想,其追求从人类文明诞生时就开始了,其标志是在造物中对美的追求与物化,通过产品和造物得以实现。从汉代的长信宫灯对于生活环境的改良,到现代主义的设计乌托邦对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构想,都在指示设计应该肩负改善人类生活方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任务。差异性上:①设计的实现途径。从强调设计师/工艺美术家个人经验与特质 →?强调共同创造、系统解决,设计成为一种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定义1:这是新兴工艺美术所趋向的一个共同目标,也是新时代工艺美术家应该共同负起的一个使命。
定义2:工业设计师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关注工业生产对象的所有或仅某些方面。工业设计师还可能关注包装、广告、展览和营销问题,因为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技术知识和经验外,还需要视觉鉴赏。
定义3: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
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设计师已经很难凭靠传统的知识经验和定性判断去满足时代创新设计需求和设计过程的需要。手工艺时代设计者可以是制造者,能够掌握材料、技术和相应的制造方法和流程。工业时代设计与制造进一步分离,设计师依然可以是通过培训、技术知识、经验和视觉敏感性来确定通过工业过程大量复制的物体的材料、机制、形状、颜色、表面光洁度和装饰的合格人员。信息时代的设计则属于一种跨学科专业,从仿生法、形态构成法、头脑风暴法等到感性工学技术法、产品族dna法、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方法等,发展到当下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及耦合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不是由一个天才设计师能够完全驾驭的。总之,设计从强调个体创造力逐渐演进到更强调团队协同力。
可进行举例,如清华赵超老师团队为新冠疫情设计的“面向新冠肺炎的六项呼吸道疾病核酸监测产品系统”。②设计的对象范畴。设计的对象是物品(物质设计) → 设计的对象可以是物品(物质设计),也可以是系统、服务、体验、商业网络等(非物质设计)。
定义2:通过工业过程大量复制的物体的材料、机制、形状、颜色、表面光洁度和装饰。
定义3:并将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
当下设计的大环境正在发生很大变化,依托互联网和信息产业革命的纵向推进,从倚重产品(制造业)延伸到构建环境网络的和谐关系。从主要探讨物人关系逐渐扩展到用各种价值观念协调和构建人与人(社会)、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可进行举例,如智能手机设计,交互设计等。
理清这几点以后,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观点:即“设计”具有多维性的工作特点,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价值旨归,这是其基本的特征。但在实现途径和倚重对象上又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补充,不断扬弃的。→?我们对设计的理解。
思路明晰以后,我们就需要按照论文写作的规范去展开写作。
具体写作顺序按照引言→论证→结尾→标题的顺序展开。
引言部分按照(语境?+?问题?+?回应)的模式展开,可先概述设计的整体发展,接着话题引到设计的定义,然后提出问题,如设计有哪些基本特点?定义的变化反映出设计哪些发展趋势?接着做出回答,如基本特点(共同性)是什么,发展趋势(差异性)是什么。
论证部分按照(论点+论据)的模式展开。论点是说理部分,放在段首。论据既应有材料的引用,也最好有具体事例的补充。
结尾部分按照(深化论点?+?启示意义)的模式展开,先将段首对问题回应的部分进行扩写,然后可以略谈对于未来设计发展的展望。
标题最后拟定,根据文章的核心观点和讨论范畴确定,易小不易大。

综观今年620设计史论试题,同学们乍一拿到题目可能觉得并不容易,材料很长,古文很绕,图片很糊。但是仔细审题、破题之后,又会发现题目并不难答,只需要理解材料背后所揭示的设计原理,结合我们学过的古今中外设计史案例进行分析即可。
作为很开放的一套试题,答案估计是没有绝对标准,但不意味着没有好坏之别。正如我们前期课程上所讲的,知识储备、认识层次、表达逻辑、卷面布局,这四大方面都会影响史论的最终成绩。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是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知识融通能力。我们这两年很及时地调整了教学体系,除了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以外,还大量补充了中国近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学史,中国装饰纹样史,艺术设计概论,当代设计案例等诸多内容,希望将学员打造成通晓古今中外设计历史与理论的“六边形战士”,也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自身得到大幅度提升和进步。

另外非常让我们史论教研组欣慰的是,今年各专业基础专业2以及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考试中对于中外工艺美术史和设计史的内容有较多直接关联,让我们大感意外。
比如专硕和学硕题目中涉及的长信宫灯、希腊陶罐、商代青铜器等元素,都是我们史论课堂多次重点着墨探讨的内容。尽管考察和提示的方式不同,但是如果对于相关的知识点做一些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重要案例的前因后
聚焦设计,融贯古今2022清美考研620中外工艺美术史及设计史真题…(融贯古今)插图
果、来龙去脉,是不是会更加深刻而精准了解专业设计的思路呢?是不是可以为你的专业二考试如虎添翼,更加如鱼得水呢?

暑假集训营《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现场
暑假集训营《外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现场
暑假集训营《现代设计史》课程现场
我们一直强调学习史论科目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620单科的应试,丰富的史料和先贤智慧也是我们专业设计学习的知识宝库和灵感来源,如果我们对于这些设计案例背后的故事和设计思想有很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对于我们专业解题、思路开阔是大有裨益的事情,对于我们以后的设计实践具有重要启发,这也是我们史论学习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意义。大家如果在史论学习中,不仅仅是抱着应考的短期功利性目的,而是本着学习知识增长才智的初心,是不是收获更更多呢?
我们在后期的封闭集训营模拟试题中,我们也对“后疫情”的设计与作用做了论述题的探讨,结果在工业设计工程的专业二的考题中直接体现。当然讲这些并不是为了突出模拟和押题的必要性,而是说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看的书,你读的每一本书,每一个修行,也许就在不经意的某一天 到你。
没有先进的理论,就没有伟大的实践。没有 的教学研究与课程,没有 的团队,没有 优秀的学员,就没有 的成绩,我们对于大家2022的成绩信心满满,胸有成竹,我们静候佳音。最后,祝愿各位已考完的同学能够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继续稳打稳扎,准备复试。也希望准备2023年考研的同学能够提早 ,勇创佳绩,不断颠覆和超越我们的历史。
梦想清华清美考研教研中心
史论教研组
2021年12月28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