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减法】清华美院2021年科普展示考研手绘真题解析_考生(做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

最近几日,水木致尚并未着急第一时间发布史论及手绘回忆版真题解析,因为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寻找620中外工艺美术史及现代设计史真题里的图片,整理关于选择题的题干设置,关于论述题的解题思路,奈何部分图片无法百分百还原,但我们还是采集众多考生的回忆版真题,图片对于这次考试,真的很重要,如果不能90%—100%还原考题原貌,对于2022届之后的考生 助不是很大,现场答题需要分析的东西很多,不像2019年之前的题型,只需背诵及默写文字即可。如果考生在考试现场不能第一时间判断考点?是没法作答的。

关于手绘,我们在思考为何今年清华美院采用“四两拨千斤”的考查方式,大道至简+少即是多的中西组合,一方面考验学生对中国哲学及西方设计史的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的现场判断能力,据笔者统计,很多考生在考场里纠结画一张纸、还是两张纸····

所以很多人在前20—30分钟并不敢下笔,而是在思考如何创作?还有一些同学纠结创作素描、速写、图形创意、设计手绘还是···?因为题目并未作出强制要求,是不是出题老师潜台词是:“朋友,画的越多越快越好·····,加油····”?

试题内容

content of examination

大道至简 · 少既是多

●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包豪斯设计教育

对以上八个字皆有精辟的论述与丰富的

实践探索。

● 要求:

请考生结合自身专业,绘制不少于两幅表现

以上理念的作品,并配以文字说明。

考生在两张a2中作答。方案表达形式、制图

工具及横竖构图不限。

考试时间三小时。

direction

相信2021年科普展示的考题给那些想要依靠提前准备两套方案,以“不变应万变”的套题考生敲响了警钟。

2021年,校方更希望考生们能对“设计”本身发出更多的思考,能对设计理论、设计方法有更多的领悟。不管是理论还是手绘,“设计素养”成为了考试中的重点考察对象。

通过今年的考题,我们不难发现,考试的方式愈发“灵活”,你似乎很难抓住考试的重点。

他不再明确的规定你是否一定要一个展厅、一个展览抑或是“快题”,而是用“作品”来代替;也不再是“设计”而是“绘制”;也不再让你利用某种形态如“龟背竹”、“朱鹮”……

而是让你“表现”一种理念。考生们大可不必将“作品”局限在室内的科技展厅上,3个小时的时间表现两组完整的作品略有难度,与“专业”相关有也可能是模块化的展板展具等,大家对于科普展示专业的了解也需要更加深入。

题目解析

analysis of the exam

简 和 少 ·

less is more

“大道至简”并不是单纯指物质上或是形式上的一种简化,“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大道理(真理)是极其简明朴素的,设计方法,设计的“道理”也是十分简单的。

即便是用很简单的修饰手段也可以设计出丰富的空间体验,即便使用简洁的视觉符号也可以营造最适宜的空间氛围,丰富的空间并不依靠元素的堆叠。

考场上主要根据以上解析表现简洁的展示空间中蕴含的中国意境。

从暑期开始我们针对中国意境进行了多方面的贮备,从吴冠中绘画作品所表现的中国意境,到榫卯中蕴藏的中国智慧,再到对不同纹样的抽象处理,对中国青绿山水的解读……

11月也带大家尝试对中国寓言故事进行分析表现。相信这些储备对考场上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

summer

从暑期开始

我们针对中国意境进行了多方面的贮备,

从吴冠中绘画作品所表现的中国意境,

到榫卯中蕴藏的中国智慧,

再到对不同
【如何做减法】清华美院2021年科普展示考研手绘真题解析_考生(做减法的方法是什么)插图
纹样的抽象处理,

对中国青绿山水的解读……

november

11月提高班

也带大家尝试对中国寓言故事进行分析表现。

相信这些储备对考场上的发挥

有着重要的作用。

11月提高班对非仿生类题目

—概念类题目的训练—

“库”

备考建议

“少即是多”相对更好理解,每一位考生都应该对这个概念了然于胸。

但是同样是体现“简洁”的设计,东西方在想法上多少存在差异,两个作品中应能体现出这种差异。

考生亦可从展示空间中的节点设计入手,以便在短时间内完成两个作品。

备考理念一直都是希望大家建立自己“库”,在备考中的练习都成为库里面的元素,考试只是你经过思考将元素重新组合在一起的过程。

考试的机会是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希望大家能够摒弃“套题”的想法,准备好自己的“库”。

in the end

综上所述,清华美院的出题方向将越来越注重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及对设计的理解。

题材上无限制是本次考题与往年考题最大的差异,增加了考生对设计思想的理解,这是对设计类考生更为严苛的考察方式;

希望大家从底层逻辑理解设计专业,抓住核心矛盾,切勿投机取巧,在如今手绘考题愈加开放的考试情境下,我们一定要提升自身的设计素养,掌握设计内核,方可以不变应万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