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科英语#25考研,有偿苏州科技…来自用户7741981780…

????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13苏州科技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7*15)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种姓制度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3.陶片放逐法

古希腊雅典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于公元前6世纪末创立。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陶片放逐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政治上掌握大权而意图恢复建立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

4.自由大宪章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5.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贵族家庭。610年,他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622年开始“徙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那),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6.金帐汗国(钦察汗国)

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因其帐顶为金色,故名。中国史书上称钦察汗国。初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1236年,术赤子拔都远征欧洲,先后战败俄罗斯各公国和波兰、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的联军。1242年建立以萨莱为都城的强大汗国。13-14世纪时,成为中国与欧洲贸易的中心。14世纪末,由于内讧及人民反抗,国势衰落,在与莫斯科大公及帖木尔的斗争中先后失败,国家分裂。1480年,莫斯科公国独立。1502年,被克里木汗国所灭。

7.圈地运动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8.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9.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一次会议。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外,所有欧 洲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主席由奥地利 首相梅特涅担任,操纵会议和起决定作用的是英、俄、普、奥四国首脑。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 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 产的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最后议定书》。通过维也纳会议和以后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欧洲的稳定。

10.自由主义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思潮。以法国的贡斯当、英国的边沁和穆勒等为代表。自由主义的名词提出于19世纪初,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民主”口号按照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以后的要求加以修改和补充。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提倡个人权利,实现毫无拘束的企业主的自由竞争,拥护有财产限制的选举权和两院制议会。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是“把历代的一切封建特权和政治垄断权合成一个金钱的大特权和大垄断权”。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另外,自由主义还指革命组织中一种自由放任、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思想倾向。

11.戊辰战争

1869年明治新政府平定江户幕府势力的一次内战。因1868年为农历戊辰年,故名。1868年1月,幕府的两路军队分别在鸟羽、伏见与倒幕派军队遭遇。经过3天激战,倒幕派军队大获全胜。4月,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1869年5月,战争以德川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失败、政府的胜利而告终。戊辰战争结束了日本幕府统治时代,开始了明治维新。

12.种族隔离制

南非的种族隔离,为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这个制度对白人与非白人(包括黑人、黄种人、印度人、及其他混血种人)进行分隔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给予歧别待遇。1948年被以法律方式确立,直到1994年南非共和国因为长期的被国际舆论批判与贸易制裁而废止。

13.卡德纳斯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的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党,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②大力推行土地改革,破除封建大地产制,实行合作农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③国有化政策: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国会通过没收法案,授权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将外国公司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卡德纳斯改革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为其以后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14.凯末尔革命

1919-1923年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1920年8月,苏丹政府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军,1922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同年,废除苏丹制度,推翻奥斯曼帝国。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迫使列强承认土耳其独立,成立土耳其共和国。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15.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成立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简答题

1.简述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

(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 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按谷物、油、酒等收入总计达 500麦斗以上;第二等级是收入300麦斗以上者;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 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与执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3)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各级公民都可通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

(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

3.简述破坏圣像运动

8世纪初阿拉伯人入侵拜占廷,进攻小亚,小亚总督立奥击退进攻,并且胁迫皇帝退位,自行称帝,称立奥三世,由此开始了拜占廷历史上的伊苏里亚王朝(717-797年)统治时代。自726年起,立奥三世在各军区军事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一场持续一世纪之久的“圣像破坏运运动”。这场运动名义上是反对圣像崇拜,实际则是为了剥夺教会的土地财产。反圣像派以圣经中的部分训诫为依据,主张废除圣像,而拜圣像派则强调圣像的象征意义和受造物本身的可崇敬性。立奥三世迫害圣像派,严令取缔圣像、圣物和圣迹崇拜,强行没收教会与修道院的地产,逼迫修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立奥三世之后君士坦丁五世对拜圣像派的迫害更加严酷。753年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的决议。两派斗争更加激化,教会与修道院的财产被没收,分赠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士兵。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或处死。787年女皇伊琳娜在尼西亚召开第七次普世教会会议,宣布恢复使用圣像,运动的第一阶段结束。815年立奥五世时圣像破坏运动重新兴起,进入第二阶段,直到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
#苏州科技大学科英语#25考研,有偿苏州科技…来自用户7741981780…插图
恢复圣像崇拜,运动才最终结束。

运动历时117年,虽最后被终止,但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运动中大批教会地产被国家没收,转赐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有功官兵,他们中一些人发展为大封建主阶层,一些军士和村社的农民沦为了依附农和农奴。拜占廷封建关系得以扩展,封建化过程前进了一大步。

4.简述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5.简述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三次大变动及其对西欧国际地位产生的影响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一 1920年,英、法、美等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美、英、日等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雅尔塔体系。1943年至1945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 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它们安排的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主要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瓦解。

(三)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三、论述题

1.谈谈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的关系

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 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2.试论述法国大革命

(一)背景。(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国大革命发生时,正值法国和西欧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演变的时期,要求经济自由是当时资产阶级和一切小业主们的强烈愿望。但随着专制王朝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它越来越加重了对金融界和工商界的盘剥和勒索。此外,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也很盛行。这一切,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障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又使资产阶级在社会地位上遭受屈辱。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在18世纪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冲破这些障碍,根本改变国家的性质,已成为必然趋势。(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18世纪时法国的专制王朝和贵族等级已非常腐朽了。国内政治腐败,对外战争也迭遭失败。在因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消耗军费20亿锂之后,法国又于1786年同英国签订了贸易条约,于1787年5月生效。根据条约,法国大幅度降低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普遍降至10%以下。由于英国许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价格明显低于法国,所以英货迅速充斥法国市场,造成法国生产萎缩,于1787—1788年发生经济危机。与此同时,粮价大幅度上涨,1787-1789年上涨了一倍多。政府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财政处于破产境地已是确凿的事实。旧制度已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

(二)过程。(1)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6月20日,由于国王封闭会场,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代表们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决不解散。(2)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革命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政权转到制宪议会手里,标志着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开始。(3)《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1796年8月4日夜,制宪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农民的土地问题,史称“八月四日之夜”。《八月法令》便是根据这一夜的动议制定的。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之后,制宪议会又转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的草拟工作,经过逐字逐句地讨论,于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4)十月事件和革命倶乐部的活动:10月6日晨,群众在和禁卫军发生冲突后攻入王宫。拉法耶特急忙率国民自卫军为王宫解围,并要求国王去见群众。当路易十六出现在群众面前时,群众坚决要求王室到巴黎去,他被迫同意。当天下午在群众队伍的簇拥下王室人员到了巴黎,住进土伊勒里宫。从此,国王处于巴黎人民的监督之下。几天后制宪议会也迁到巴黎。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地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5)反封建法令的通过:首先,对旧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造,以宪法政治取代专制主义。其次是改造原第一等级和天主教的法令。再次是改造原第二等级贵族的法令。最后,在社会经济方面,以法律形式废除了种种封建性限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6)国王逃跑和《1791年宪法》: 1791年6月20日夜,国王、王后、王弟普罗旺斯伯爵(摄政王候任人)等人化装出逃。21日他们在靠近东部边境的发棱被人认出,不得已返回巴黎。国王逃跑事件在巴黎激起了一场民主共和运动。平息共和运动后,制宪议会于9月14日批准了宪法,这就是《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7)1792年8月10日的人民起义。(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8月10日后,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在吉伦特派领导下,立法议会和行政会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措施。(9)雅各宾专政:随着吉伦特派的倒台,国民公会完全处在雅各宾派的领导之下。新建立的雅各宾派政权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1793年国民工会通过了宪法,它是雅各宾派政治主张和经济主张的总纲领。为稳定经济与捍卫国家,雅各宾派实行恐怖统治。尽管恐怖统治在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方面有不容抹杀的作用,但是它仍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后果。(10)热月党与督政府:热月政变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重大转折点。1795年10月27日,新的立法两院开幕,当天任命了督政府,开始了督政府统治时期。从果月政变到花月政变,督政府在政策上左右摇摆,历史上称之为“秋千政策”,反映出政局的不稳。这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证明筋疲力尽的督政府已不可能有所作为。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已成为稳定形势的当务之急。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三)意义。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这次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它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3.19世纪中叶英国在经济上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又逐渐丧失了这一霸主地位,分析上述得失的原因

近代英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从工业革命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英国一直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187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1/3,英国的殖民地占有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4倍。但到了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下来,工业平均增长率远远低于美国和德国,8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值被美国超过,20世纪初又被德国超过,退居世界第三位。英国已开始衰落。

英国衰落的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的结果。一方面,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机,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用于工业发展和改造,使得工业生产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本身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交互作用而停滞下来,这包括:

第一,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对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视不够,英国早期工业化留下了大量的落后陈旧的设备,资本家普遍不愿接受技术和资本更新带来的消耗,技术革命难以展开,使工业持续高速发展缺乏后劲。

第二,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殖民地拥有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是英帝国主义的生命线,为英国提供了倾销商品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的来源以及资本输出的场所,使得国外投资比国内投资更有利可图,造成英国资本大量输出,阻碍了国内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

第三,英国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美德等国纷纷提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的情况下,仍顽固坚持自由贸易政策,妨碍了资本的集中,使企业的竞争能力下降。英国的垄断组织的发展速度缓慢,不仅数量少,而且垄断程度低。

另外,频繁的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农业的衰退也严重影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4.为应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选择了新政而非法西斯体制,试分析美国做出上述选择的原因及新政的内容、影响

背景:(1)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危机。(2)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3)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4)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运动”,它们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

2013苏州科技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7*15)

1.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1901年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于伊朗苏萨古城。法典由序言、正文(共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法典在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2.种姓制度

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3.陶片放逐法

古希腊雅典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于公元前6世纪末创立。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陶片放逐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对付政治上掌握大权而意图恢复建立僭主政治的雅典政客。

4.自由大宪章

英国限制王权的封建文件。1215年6月,英王约翰在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签署,共63条。主旨是限制王权,保障教会和领主的特权以及骑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主要内容有:承认教会自由不受侵犯;保障领主和骑士的采邑继承权,不再征收额外继承税或其他贡金、代役税;归还原侵占的领主土地、抵押物和契据;尊重领主法庭的管辖权,国王、官吏不任意受理诉讼,不任意逮捕、监禁自由民;承认伦敦和其他自治城市原有的自由和风俗习惯;统一国内度量衡,保障商贾自由。同时,规定由领主推举25人负责监督宪章的实施。《大宪章》是规定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文件,并未保障广大农奴的利益,不久即被英王约翰撕毁。到17世纪,资产阶级对《大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和法治的法律依据。

5.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贵族家庭。610年,他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622年开始“徙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那),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6.金帐汗国(钦察汗国)

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因其帐顶为金色,故名。中国史书上称钦察汗国。初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1236年,术赤子拔都远征欧洲,先后战败俄罗斯各公国和波兰、德意志、条顿骑士团的联军。1242年建立以萨莱为都城的强大汗国。13-14世纪时,成为中国与欧洲贸易的中心。14世纪末,由于内讧及人民反抗,国势衰落,在与莫斯科大公及帖木尔的斗争中先后失败,国家分裂。1480年,莫斯科公国独立。1502年,被克里木汗国所灭。

7.圈地运动

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8.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9.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一次会议。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外,所有欧 洲国家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主席由奥地利 首相梅特涅担任,操纵会议和起决定作用的是英、俄、普、奥四国首脑。维也纳会议是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 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质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 产的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最后议定书》。通过维也纳会议和以后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欧洲的稳定。

10.自由主义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一种政治思潮。以法国的贡斯当、英国的边沁和穆勒等为代表。自由主义的名词提出于19世纪初,把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民主”口号按照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以后的要求加以修改和补充。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提倡个人权利,实现毫无拘束的企业主的自由竞争,拥护有财产限制的选举权和两院制议会。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是“把历代的一切封建特权和政治垄断权合成一个金钱的大特权和大垄断权”。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另外,自由主义还指革命组织中一种自由放任、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思想倾向。

11.戊辰战争

1869年明治新政府平定江户幕府势力的一次内战。因1868年为农历戊辰年,故名。1868年1月,幕府的两路军队分别在鸟羽、伏见与倒幕派军队遭遇。经过3天激战,倒幕派军队大获全胜。4月,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1869年5月,战争以德川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失败、政府的胜利而告终。戊辰战争结束了日本幕府统治时代,开始了明治维新。

12.种族隔离制

南非的种族隔离,为1948年至1991年间在南非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种族隔离制度。这个制度对白人与非白人(包括黑人、黄种人、印度人、及其他混血种人)进行分隔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给予歧别待遇。1948年被以法律方式确立,直到1994年南非共和国因为长期的被国际舆论批判与贸易制裁而废止。

13.卡德纳斯改革

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总统拉萨罗·卡德纳斯在其任内(1934—1940)实施的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改革的主要内容有①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党,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②大力推行土地改革,破除封建大地产制,实行合作农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③国有化政策:从民族主义的立场出发,国会通过没收法案,授权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将外国公司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卡德纳斯改革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独立发展,为其以后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14.凯末尔革命

1919-1923年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1920年8月,苏丹政府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4月23日,凯末尔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年打败苏丹哈里发军,1922年战胜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同年,废除苏丹制度,推翻奥斯曼帝国。1923年签订《洛桑条约》,迫使列强承认土耳其独立,成立土耳其共和国。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15.不结盟运动

1961年9月成立的国际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铁托、尼赫鲁等提倡不结盟主义。1961年6月在开罗召开不结盟国家会议筹备会,会上提出参加会议的国家的条件是:实行独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大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同盟,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等。同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不结盟运动的开展,成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万隆会议后的第二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二、简答题

1.简述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

(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 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按谷物、油、酒等收入总计达 500麦斗以上;第二等级是收入300麦斗以上者;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 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与执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3)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各级公民都可通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

(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

3.简述破坏圣像运动

8世纪初阿拉伯人入侵拜占廷,进攻小亚,小亚总督立奥击退进攻,并且胁迫皇帝退位,自行称帝,称立奥三世,由此开始了拜占廷历史上的伊苏里亚王朝(717-797年)统治时代。自726年起,立奥三世在各军区军事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一场持续一世纪之久的“圣像破坏运运动”。这场运动名义上是反对圣像崇拜,实际则是为了剥夺教会的土地财产。反圣像派以圣经中的部分训诫为依据,主张废除圣像,而拜圣像派则强调圣像的象征意义和受造物本身的可崇敬性。立奥三世迫害圣像派,严令取缔圣像、圣物和圣迹崇拜,强行没收教会与修道院的地产,逼迫修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立奥三世之后君士坦丁五世对拜圣像派的迫害更加严酷。753年在查尔西顿召开宗教会议,通过了反对圣像崇拜,拥护皇帝的决议。两派斗争更加激化,教会与修道院的财产被没收,分赠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士兵。坚持圣像崇拜的僧侣被囚禁、放逐或处死。787年女皇伊琳娜在尼西亚召开第七次普世教会会议,宣布恢复使用圣像,运动的第一阶段结束。815年立奥五世时圣像破坏运动重新兴起,进入第二阶段,直到843年,狄奥多拉重新宣布恢复圣像崇拜,运动才最终结束。

运动历时117年,虽最后被终止,但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继续存在,运动中大批教会地产被国家没收,转赐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有功官兵,他们中一些人发展为大封建主阶层,一些军士和村社的农民沦为了依附农和农奴。拜占廷封建关系得以扩展,封建化过程前进了一大步。

4.简述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日本是封建的幕藩制国家,一方面存在着作为中央政权机构的幕府,因而具有集权政治体制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的全部领土又被分割为二百多个藩国,保留了由领主在自己藩国内实行统治的政治格局,每个藩的领主都拥有独立的而且是世袭的军政实权,因而潜伏着很大的离心力。由于一些藩国和幕府长期对立,甚至发生公开对抗,这就为革新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够迅速壮大。

第二,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权,终于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在幕府统治崩溃前,倒幕派已拥有较强的实力,如长州倒幕派已有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奇兵队;反幕府的藩主还纷纷结成联盟;倒幕派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别是民心所向,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也间接支持了倒幕斗争。幕府已处于内外交困、分崩离析、腐朽不堪的严重危机之中,在最后的决战中,不堪一击。

第三,倒幕派建立政权以后,实行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明治政府确立后,逐步进行政权建设,把原来以将军为首的幕府领主阶级的封建政权改造为以天皇为首、维新派下级武士为核心、代表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新政权,并通过一系列官制、机构的改革,使这个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然后,由这个强有力的新政权来发布命令,逐步进行除旧布新的各项重大改革。

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5.简述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三次大变动及其对西欧国际地位产生的影响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一 1920年,英、法、美等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美、英、日等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雅尔塔体系。1943年至1945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 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它们安排的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主要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瓦解。

(三)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三、论述题

1.谈谈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的关系

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内容。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教以前更为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一为“效忠”、二为“ 助”、三为“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的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在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封臣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但封君在向封臣赐地并赋予其一定的义务的同时,也将土地上的统治权一并下放给了封臣,它使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浑然一体,构成西欧社会的领主权。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构成了“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2.试论述法国大革命

(一)背景。(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国大革命发生时,正值法国和西欧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演变的时期,要求经济自由是当时资产阶级和一切小业主们的强烈愿望。但随着专制王朝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它越来越加重了对金融界和工商界的盘剥和勒索。此外,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也很盛行。这一切,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障碍。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又使资产阶级在社会地位上遭受屈辱。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在18世纪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冲破这些障碍,根本改变国家的性质,已成为必然趋势。(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18世纪时法国的专制王朝和贵族等级已非常腐朽了。国内政治腐败,对外战争也迭遭失败。在因参加北美独立战争消耗军费20亿锂之后,法国又于1786年同英国签订了贸易条约,于1787年5月生效。根据条约,法国大幅度降低英国工业品的进口税,普遍降至10%以下。由于英国许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价格明显低于法国,所以英货迅速充斥法国市场,造成法国生产萎缩,于1787—1788年发生经济危机。与此同时,粮价大幅度上涨,1787-1789年上涨了一倍多。政府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财政处于破产境地已是确凿的事实。旧制度已无可挽回地陷入了绝境。

(二)过程。(1)三级会议的召开: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正式开幕,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6月20日,由于国王封闭会场,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代表们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决不解散。(2)攻占巴士底狱:7月14日革命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政权转到制宪议会手里,标志着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的开始。(3)《八月法令》和《人权宣言》:1796年8月4日夜,制宪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农民的土地问题,史称“八月四日之夜”。《八月法令》便是根据这一夜的动议制定的。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之后,制宪议会又转入《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的草拟工作,经过逐字逐句地讨论,于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4)十月事件和革命倶乐部的活动:10月6日晨,群众在和禁卫军发生冲突后攻入王宫。拉法耶特急忙率国民自卫军为王宫解围,并要求国王去见群众。当路易十六出现在群众面前时,群众坚决要求王室到巴黎去,他被迫同意。当天下午在群众队伍的簇拥下王室人员到了巴黎,住进土伊勒里宫。从此,国王处于巴黎人民的监督之下。几天后制宪议会也迁到巴黎。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地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5)反封建法令的通过:首先,对旧国家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造,以宪法政治取代专制主义。其次是改造原第一等级和天主教的法令。再次是改造原第二等级贵族的法令。最后,在社会经济方面,以法律形式废除了种种封建性限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6)国王逃跑和《1791年宪法》: 1791年6月20日夜,国王、王后、王弟普罗旺斯伯爵(摄政王候任人)等人化装出逃。21日他们在靠近东部边境的发棱被人认出,不得已返回巴黎。国王逃跑事件在巴黎激起了一场民主共和运动。平息共和运动后,制宪议会于9月14日批准了宪法,这就是《1791年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7)1792年8月10日的人民起义。(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8月10日后,吉伦特派掌握了政权。在吉伦特派领导下,立法议会和行政会议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措施。(9)雅各宾专政:随着吉伦特派的倒台,国民公会完全处在雅各宾派的领导之下。新建立的雅各宾派政权迅速采取了一些措施。1793年国民工会通过了宪法,它是雅各宾派政治主张和经济主张的总纲领。为稳定经济与捍卫国家,雅各宾派实行恐怖统治。尽管恐怖统治在保卫共和国、拯救革命方面有不容抹杀的作用,但是它仍然带来了许多消极的甚至是有害的后果。(10)热月党与督政府:热月政变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重大转折点。1795年10月27日,新的立法两院开幕,当天任命了督政府,开始了督政府统治时期。从果月政变到花月政变,督政府在政策上左右摇摆,历史上称之为“秋千政策”,反映出政局的不稳。这种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混乱,证明筋疲力尽的督政府已不可能有所作为。建立强有力的政权已成为稳定形势的当务之急。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三)意义。法国大革命是一次规模宏大、斗争曲折复杂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重大作用,因而这次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它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3.19世纪中叶英国在经济上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末又逐渐丧失了这一霸主地位,分析上述得失的原因

近代英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从工业革命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英国一直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187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1/3,英国的殖民地占有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4倍。但到了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下来,工业平均增长率远远低于美国和德国,8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值被美国超过,20世纪初又被德国超过,退居世界第三位。英国已开始衰落。

英国衰落的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的结果。一方面,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机,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用于工业发展和改造,使得工业生产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另一方面,英国本身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交互作用而停滞下来,这包括:

第一,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对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视不够,英国早期工业化留下了大量的落后陈旧的设备,资本家普遍不愿接受技术和资本更新带来的消耗,技术革命难以展开,使工业持续高速发展缺乏后劲。

第二,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殖民地拥有丰富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是英帝国主义的生命线,为英国提供了倾销商品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的来源以及资本输出的场所,使得国外投资比国内投资更有利可图,造成英国资本大量输出,阻碍了国内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

第三,英国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美德等国纷纷提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的情况下,仍顽固坚持自由贸易政策,妨碍了资本的集中,使企业的竞争能力下降。英国的垄断组织的发展速度缓慢,不仅数量少,而且垄断程度低。

另外,频繁的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农业的衰退也严重影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4.为应对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美国选择了新政而非法西斯体制,试分析美国做出上述选择的原因及新政的内容、影响

背景:(1)1929~1933年,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的经济危机。(2)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3)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4)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运动”,它们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

(一)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实施分为1933-1935年、1935-1939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在复兴和救济,第二阶段重点在改革。在“新政”实施期间,政府和国会总共颁发了700多个法令,涉及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节制农业发展、实行社会救济、举办公共工程、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

(1)在财政金融方面。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整顿破产银行的大权,由政府提供35亿美元贷款, 助大银行复业。1935年政府又颁布了新的《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资金以上的一切州银行都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由一个中央委员会对各联邦银行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加强美国对外的经济地位,罗斯福政府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19日正式宣布放弃金本位。到同 年10月,美元贬值约30%。这一举措,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2)在工业生产措施方面。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新政”的核心与基础。规定将全国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和工资水平等,以避免盲目竞争而导致生产过剩。法令还对劳资关系作了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推选代表与资方集体商订雇佣合同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额的限制。《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对于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较大的作用。

(3)在节制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根据该法,政府设立了农业经济调整署,主要任务是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销毁“过剩”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政府对缩减农业产量的农业主进行补贴,并给予贷款。这些措施,使农产品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1938年,联邦政府又颁布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在丰年时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歉收时由政府控制市场价格。

(4)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直接救济失业者和贫穷者。除了直接救济外,政府更多地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对失业和贫穷者进行救济。1935年8月14 日,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改变了过去主要由慈善团体提供救济的传 统,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开始了“福利国家”的实验。

(5)制定劳工立法,调整劳资关系。为缓和劳资矛盾,罗斯福敦促国会于1935年7月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即《华格纳法》。该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能禁止工人罢工;成立劳资关系署,调查调解劳资纠纷。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每周的最高工作时数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并禁止使用童工。

(6)在政府体制改革方面。新政时期,罗斯福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他颁布行政命令改组、合并和取消一些行政 机构。1939年4月,国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改组法》。1939年9月8日,总统颁布了第8248号行政改革命令,建立了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总统办事机构,从而确立了以预算局为中枢的管理体系。

(二)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大大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最后,“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

?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