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军攻取霍邑后,沿汾水南下,占临汾,克绛郡,进至龙门,屈突通率军数万屯守河东,准备阻止李渊军入关。
时李渊军司马刘文静引突厥大将康鞘利率兵匹赶到,使李渊兵力大增,李渊军到汾阴,招抚关中农民军首领孙华,命其先行渡过黄河,并派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奈,率步骑兵六千渡河至梁山扎营,以待大军。
此时,屈突通的处境非常艰难,正如李渊所分析的那样:“屈突通精兵不少,与我军相隔仅五十余里,但不敢来战,足以证明他的部下已经不为屈突通效命了。
但是屈突通害怕上边怪罪,又不敢不出战。
若他亲自率军过河进攻你们,那我就进攻河东,河东肯定守不住。
若是屈突通全军守城,那你们就拆毁河上的桥梁。
这样前面扼住他的咽喉,后面攻击他的后背,他不逃走必定被我们擒获。”
屈突通派虎牙郎将桑显和率数千名士卒乘夜袭击王长谐等军,起初进展顺利,但孙华、史大奈率轻骑从侧后袭击桑显和军,隋军败回河东。
李渊率诸军包围河东,但河东城高险峻,加上屈突通又善于守城,使李渊军难以很快攻下,李渊只好留一部兵力继续围城,亲率主力渡河西进,威逼关中。
屈突通闻知李渊要攻打长安后,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自己率部自武关出蓝田回救长安,至潼关附近,被刘文静部阻遏,不得进。
时隋将刘纲守卫潼关,屯军都尉南城,屈突通欲与刘纲合兵,李渊军左统军王长谐率部抢先袭占都尉南城,斩杀刘纲,屈突通被迫退守都尉北城。
屈突通在此与唐刘文静相持月余,急于进军,便派桑显和夜袭刘文静军营,桑显和率军攻破二栅,惟刘文静一栅久攻不下。
桑显和率军再战,李渊军死数千人,并箭射刘文静,使其士气大减,已露败相。
此时桑显和却因军士疲惫,停止进攻,就地开饭,刘文静抓住战机,派兵重起营栅,时有游军数百骑自南山击隋军背,三栅之兵也呐喊而出,前后夹击,桑部全军覆没,桑显和仅以身免。
此战后,屈突通的处境愈加窘迫。
有人劝屈突通投降,屈突通哭道:“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陛下对我的恩宠照顾非常优厚,拿着人家的俸禄而在困难时背叛,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还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应当为国家挨一刀!”
屈突通慰劳勉励将士时,没有不痛哭流涕的,大家对此也很感动。
此时,已李渊攻占长安,并派其家僮去招降屈突通,屈突通当即将家僮杀死,屈突通闻长安已失,家属都被李渊所俘,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率主力东去,准备去洛阳投奔越王杨侗。
屈突通刚走,桑显和便献潼关降于刘文静,刘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桑显和去追击屈突通。
屈突通在稠桑为刘文静军追上,遂结阵自守,窦琮派屈突通的儿子屈突寿去劝说他,屈突通骂道:“往昔与你是父子,就是仇敌了。”
并命令身边的人用弓箭射屈突寿。
桑显和对屈突通的部众说:“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
众人闻听此言,全都扔掉兵器投降。
屈突通见大势已去,下马向东南方向再三跪拜,并号哭道:“臣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天地神只,实所鉴察。”
遂被迫归降,擒送长安。
与李渊见面后,李渊问道:“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
屈突通哭道:“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实在是愧对代王。”
李渊对他的行为赞赏不已:“这是隋朝的忠臣啊。”
下令将屈突通释放,并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李世民行军元帅长史。
屈突通归降后,即奉命到河东城下招降尧君素归降,尧君素看到屈突通,欷不自胜,屈突通也泪湿衣襟,他对尧君素说:“我军已经失败,唐王义旗所指之处,无不响应,事情已到了如此地步,你还是早些归降为好。”
但尧君素态度坚决:“您身为国家大臣,主上委任您以防卫关中的重任,代王将社稷都托付给您了,您为什么背弃国家而投降呢?还替人家作说客呀!
您所乘之马,就是代王赏赐的,您还有什么脸骑着这匹马呢!”
屈突通叹息道:“唉!
君素,我是力尽图穷才来的!”
但尧君素不听,说道:“我的力量还未用尽,何必再多说!”
屈突通无奈,只好退走。
李渊在长安称帝,割据陇西的西秦霸王薛举病亡,其子薛仁杲继位,李渊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屈突通作为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也随军出战。
李世民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军,斩首数千级,并乘胜追击,包围折摭城,迫降薛仁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