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山西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美国_苏联_罗马帝国(2019年山西师范大学)

|==

2019山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10选8)

1.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文明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相融合的历史进程。时间上通常是指从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到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并入罗马帝国。希腊化时代,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做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为希腊化文化。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就文化而言,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塞尔维乌斯改革

塞尔维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传统归于塞尔维乌斯名下的所有改革措施不完全合乎历史真实,但有关这次改革主要内容的记载,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无可怀疑。(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二)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三)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3.门罗宣言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基本政策。1823年12月2日 ,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主要内容有:1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的国家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2美国不干涉欧洲任何国家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但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3美国和“神圣同盟”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政府,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图,将危害美国的和平与安全。门罗主义在防止欧洲列强对美洲的侵略,维护拉丁美洲已独立国家的地位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在一段时间内,英、法曾多次对拉美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占领,美国却未表示抗议。相反,美国也不断侵犯拉美国家的主权,破坏其领土完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1949年与欧洲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正式与欧洲国家结盟。从此门罗主义逐渐丧失其作用。

4.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亦称印巴分治方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而命名,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蒙巴顿方案根据人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印巴分治后,英军撤出印度,印度的殖民时代告终。分治后,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印巴停火后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5.道威斯计划

1924年协约国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偿付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6.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一次政变。当时苏联中央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由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领导人科留奇科夫等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和保守派组成。他们相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分,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给与众共和国。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拒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抗议亚纳耶夫等人发起的行动。20日,莫斯科实行宵禁。21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苏联内阁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执行总统的指示。此次政变虽然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且恢复了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总统权力,但此事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希望使的苏联至少在一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

7.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 ,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8.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王朝。750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9.自由民权运动

19世纪70-80年代日本明治初期发生的以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为主旨的政治运动,其内容包括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减轻地税、确立地方自治和修改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1874年1月,爱国公党的成立,揭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序幕。1881-1882年,民权派建立了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在政党组织的领导下,运动迅速达到高潮。由于天皇政府的镇压,到80年代中期,自由民权运动以失败告终。自由民权运动促使日本走上宪政改革之路。

10.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简答题

1.梭伦改革

(一)改革内容。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

(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 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按谷物、油、酒等收入总计达 500麦斗以上;第二等级是收入300麦斗以上者;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 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与执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3)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各级公民都可通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

(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

(二)历史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公民社会的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的健康发展、形成自主独立的公民意识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使政体向着民主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改革采取与斯巴达截然不同的措施,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凯末尔主义

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这六项原则是:

(1)共和主义或民主共和主义,它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原则;

(2)民族主义,它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的原则;

(3)平民主义,它体现公民主权,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国家主义,它体现以国营经济为基础、同时鼓励私人工商业和坚持经济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则;

(5)世俗主义或反对教权主义,它体现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预国家政权、法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原则;

(6)改革主义,它体现反对满足现状、盲目保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体现坚持不懈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原则。

六项原则首先表现了凯末尔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突出特点。六项原则中,共和主义、平民主义和世俗主义,都属于民主主义的内容。最后,它坚持发展民族经济、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洋溢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取精神。

3.日本民主化改革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4.启蒙运动内容、影响

1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的继续和发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味。

(一)背景。(1)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2)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二)思想主张。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启蒙运动历史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4)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5)在启蒙运动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6)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三.论述题

1.斯大林模式

1936年11月25日,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讨论和通过了新宪法。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一)特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

(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二)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

(三)教训。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 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

2.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一)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科学方面,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二)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英国发展的异同

2019山西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10选8)

1.希腊化时代

古希腊文明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相融合的历史进程。时间上通常是指从亚历山大东征以来到希腊化王国托勒密埃及并入罗马帝国。希腊化时代,在亚历山大帝国废墟上建立的国家称做希腊化国家,它们的文化称为希腊化文化。希腊化国家主要包括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和本都王国。就文化而言,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具有希腊古典文化和东方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塞尔维乌斯改革

塞尔维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传统归于塞尔维乌斯名下的所有改革措施不完全合乎历史真实,但有关这次改革主要内容的记载,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无可怀疑。(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二)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三)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3.门罗宣言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基本政策。1823年12月2日 ,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或门罗宣言。主要内容有:1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的国家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2美国不干涉欧洲任何国家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但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3美国和“神圣同盟”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原因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政府,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图,将危害美国的和平与安全。门罗主义在防止欧洲列强对美洲的侵略,维护拉丁美洲已独立国家的地位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在一段时间内,英、法曾多次对拉美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占领,美国却未表示抗议。相反,美国也不断侵犯拉美国家的主权,破坏其领土完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1949年与欧洲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正式与欧洲国家结盟。从此门罗主义逐渐丧失其作用。

4.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亦称印巴分治方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而命名,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蒙巴顿方案根据人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印巴分治后,英军撤出印度,印度的殖民时代告终。分治后,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印巴停火后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5.道威斯计划

1924年协约国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赔款的矛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偿付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6.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又称“苏联政变”、“八月政变”,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在苏联发生的一次政变。当时苏联中央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由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领导人科留奇科夫等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和保守派组成。他们相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太过分,并认为他正商议签订的《新联盟条约》过于分散权力给与众共和国。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拒不服从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号召举行政治罢工,抗议亚纳耶夫等人发起的行动。20日,莫斯科实行宵禁。21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已完全控制了局势,并恢复了一度中断的与全国的联系,苏联国防部决定撤回部署在实施紧急状态地区的部队。苏联内阁发表声明,表示完全执行总统的指示。此次政变虽然在短短三天内便瓦解,且恢复了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总统权力,但此事件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希望使的苏联至少在一较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

7.黄金诏书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规定: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7个选帝侯,在法兰克福城选举产生。选举会议由美因茨大主教召集并主持;帝位加冕礼在亚琛举行;德意志国王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再需要罗马教皇的承认。还规定选帝侯在其领地内政治独立 ,拥有征税、铸币、盐、铁矿开采等国家主权,以及独立的、不准臣民上诉的最高司法裁判权,拥有监督帝国的职权。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8.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王朝。750年伊拉克大贵族阿拔斯夺取国内起义军的胜利果实建立了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762年迁都巴格达。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中国史籍称“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
2019山西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美国_苏联_罗马帝国(2019年山西师范大学)插图
中心东移。最初的百余年内,由于对外停止征服,社会比较安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政治也日益稳定,文化繁荣昌盛,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了哈里发,阿拉伯帝国最后灭亡。

9.自由民权运动

19世纪70-80年代日本明治初期发生的以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为主旨的政治运动,其内容包括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减轻地税、确立地方自治和修改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1874年1月,爱国公党的成立,揭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序幕。1881-1882年,民权派建立了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在政党组织的领导下,运动迅速达到高潮。由于天皇政府的镇压,到80年代中期,自由民权运动以失败告终。自由民权运动促使日本走上宪政改革之路。

10.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简答题

1.梭伦改革

(一)改革内容。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

(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 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按谷物、油、酒等收入总计达 500麦斗以上;第二等级是收入300麦斗以上者;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 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与执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3)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各级公民都可通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

(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

(二)历史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公民社会的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的健康发展、形成自主独立的公民意识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使政体向着民主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改革采取与斯巴达截然不同的措施,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凯末尔主义

在1919—1931年的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凯末尔综合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1931年土耳其人民共和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新党纲中,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后来还写进1937年宪法,从而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这六项原则是:

(1)共和主义或民主共和主义,它体现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原则;

(2)民族主义,它体现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的原则;

(3)平民主义,它体现公民主权,即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国家主义,它体现以国营经济为基础、同时鼓励私人工商业和坚持经济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则;

(5)世俗主义或反对教权主义,它体现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预国家政权、法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原则;

(6)改革主义,它体现反对满足现状、盲目保守和听天由命的思想,体现坚持不懈进行社会经济改革的原则。

六项原则首先表现了凯末尔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其次,它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突出特点。六项原则中,共和主义、平民主义和世俗主义,都属于民主主义的内容。最后,它坚持发展民族经济、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洋溢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取精神。

3.日本民主化改革

(一)政治民主化改革。日本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重要方面。(1)非军事化改革。这是占领当局对日本改革的最基本的要求。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的武装力量并撤销其军事机构。二是逮捕和审判战犯。三是进行整治整肃。1946年1月,盟军总部发布整肃指令,宣布取缔一切支持日本军国主义的政党、社团组织,解除军国主义分子的公职。到1948年3月整肃结束时为止,有20余万人受到整肃。(2)“五大改革”。1945年10月11日,占领当局指令币原内阁进行确保人权的五项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促进经济民主化。在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法规中,废除了教育普及军国主义和军训等法西斯化的内容,提倡教育的自由化,教育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正义、尊重学术自由的精神。(3)修改宪法。1945年10月,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了新的《日本国宪法》,第二年5月3日正式施行。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现在: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统治大权的权力,天皇只作为日本国的象征。确立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新宪法扩大了日本国民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使妇女和男子一样享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此外,新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永久放弃用发动战争作为解决国际纠纷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通过修改宪法,在日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这在日本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局的稳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彻底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主要围绕着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和农地改革两大问题展开。(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具有封建性和封闭性的特点,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盟军总司令部指定日本政府解散财阀。1945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解散财阀方案,经盟军总司令部批准后开始实施,至1947年基本完成。(2)实行农地政策。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敦促下,日本政府先后于1945年12月、1946年10月两次颁布《农地改革法》。该法规定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出租地和在村地主超过1町步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由国家征购,专卖给农民;农民应付的地价,分24年还清;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为水田的25%以下。农地改革到1949年基本完成。经过农地改革,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建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从而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并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

4.启蒙运动内容、影响

1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的继续和发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味。

(一)背景。(1)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2)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二)思想主张。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启蒙运动历史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4)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5)在启蒙运动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6)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三.论述题

1.斯大林模式

1936年11月25日,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讨论和通过了新宪法。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一)特点。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主要特点是:

(1)限制以致取消党内民主。(2)强化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绝对控制,以苏共中央取代中央政府职能。(3)总书记个人专权政治模式的建立。权力向苏共的最高领袖个人手中集中,使总书记变成全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的首脑。

(二)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是:(1)管理方式上的中央绝对的集中统一管理。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加盟共和国专业部门和各行业的企业。(2)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下达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中央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关联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成为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主要管理方法。

(三)教训。斯大林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执行命令手段迅速 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但这一模式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要求。

2.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一)阿拉伯学者把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为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科学方面,特别在自然科学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著作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二)阿拉伯文化昌盛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低潮的所谓“黑暗”时代。那时的西欧,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辉煌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古典著作鲜为人知。然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这些著作通过拉丁文等译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从此,欧洲重新发现了希腊学术著作,为欧洲新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数学、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英国发展的异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