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理论考研知识点带背22.劳动价值论(马理论考研每日精讲资料)

|==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包括关于价值实体、价值量、商品内部矛盾的内容及其抽象方法;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及相关范畴;价值形式及其发展;分析商品生产关系对价值本质的揭示以及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等。劳动价值论对说明当代经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劳动价值论自身也在阐述当代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溯源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及世界观的束缚,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没有解决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和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因此,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但是他们还没有能力使它成为科学的价值理论。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三、“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一)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使用价值构成了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二)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从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生产商品的劳动,不管具体形式怎样千差万别,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四)价值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与量的规定两个方面。价值的质的规定回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里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劳动力的正常性质,即“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消极后果
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②阻碍技术的进步;
③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五)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起源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来表示:2只羊=1把斧子或1担谷=1头牛。这是商品交换处于萌芽阶段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交换最初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发生的。原始部落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偶尔会发生互相交换余缺产品的行为。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来表示:2只羊=1把斧子或=1担谷或=1包盐等。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有了发展的条件下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以后,尽管
马理论考研知识点带背22.劳动价值论(马理论考研每日精讲资料)插图
畜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基本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给以后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品已较前增多。交换成为比较经常的事情,交换的范围也扩大了。一种产品已经不是只能偶然地同另一种产品相交换,而是可以同多种产品相交换了。因此,商品的价值表现扩大了它的范围。
3.一般价值形式
这一阶段商品交换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便是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为着克服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标志着商品交换的巨大发展。
4.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的地域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一般价值形式的这种局限性。在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一般等价物的职能逐渐固定在贵金属金、银身上。这种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便是货币。自从出现了货币,一切商品首先同货币相交换,用货币表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就出现了价值的货币形式。它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
(六)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基本内涵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内在逻辑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四、“劳动价值论”意义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③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五、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一些西方学者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过时的错误结论。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类劳动的“技术存在物”,作为人的对象化劳动的人工智能并不能创造价值,它仅取代了人的直接劳动从而使“活劳动”间接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之中。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不会改变,劳动者的社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主体地位不会改变。
由于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存在着双重进化,人类可以通过劳动始终保持自身在人工智能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而人工智能只能改变人类的劳动形态,而不是使劳动阶级丧失劳动能力,因而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僭越劳动阶级的主体地位的;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数字劳动具有生产性劳动的本质特征,数字资本就是通过数字劳动来实现对劳动主体的隐蔽化剥削,因而数字劳动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不能消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剥削。
因此,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把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才能发挥促进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杠杆” 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